公元前224年,秦在灭掉韩、赵、魏,而燕也名存实亡之后,把战略眼光瞄向了楚。
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
1|王翦灭楚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灭楚需要动员多少兵力?
青年将领的翘楚李信慨然答道:楚国军队稀松的紧。当年武安君白起领兵7万攻伐楚国,一战就拿下了楚国都城。我虽然比不上他,但我觉得20万足够了!
赢政大喜,转头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道:非60万不可。
秦王觉得,60万军队,差不多都掏光了秦的家底,这哪受得了?就跟老将商量,可不可以打个折呢?
没想到王老头儿挺倔——这事没得商量。楚兵虽然孱弱,但楚国幅员辽阔,战略纵深远超列国,如果让我带兵,没有60万不可能灭楚。
嬴政轻轻叹了口气,道:王将军老啦,咋变成耗子胆了呢?
接着下令,李信和蒙恬率兵20万,南下伐楚。
见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王翦老头儿挺知趣,请了病假,辞职回老家去了。
李信和蒙恬一开始打得极为顺手,一路势如破竹。
但正如王翦所预料的那样,楚军充分利用自己的战略纵深优势,示弱,且战且退,然后突袭,大破秦军,斩杀秦军7个都尉。
这是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秦王赢政闻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老将复出。王翦统领60万大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平定楚国。
2|“多快好省”是个坑
一般说来,人们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了,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环境的配合和好运气。而且越是成功,成功的次数越多,这种优越感就会越强烈。
这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幻觉,往往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从管理的角度看,“多”和“好”,是项目的交付要求,术语叫“范围”,范围的要求是优质。
“快”是对项目期限的要求,“时间”的要求是快速。
“省”是对项目投入资源、经费的要求,即“成本”,成本的要求是廉价。
一件事情要做到“多、快、好、省”,就是要同时做到优质、快速、廉价。
但是,优质、快速、廉价通常极难同时达成。一块麦田,如果期望它颗粒饱满,产量高,就很难做到生长快,省水省肥。想要又快又省,就很难做到又多又好。同理,要“快”就很难“省”,要“省”就“快”不起来。
“多快好省”,是理想化的要求,如若以此为目标,可预见的结果,就是项目延期、预算失控,甚至烂尾。
3|项目三角形
“范围”“时间”“成本”,构成项目质量的3要素。
我们把范围、时间和成本,作为三条边,画一个三角形。如果我们要提高对项目交付的要求,把“范围”的边加长,就必须相应加长“时间”,或者“成本”,使得三角形保持闭合。如果我们想减少“成本”呢,就需要调整“范围”和“时间”这两条边。这就是著名的“项目三角形”。
那么,如何保证项目三角形不会坍塌呢?
第一,固定第一边。确定项目3要素中,哪一项是必须保证的。
第二,调节第二边。在另外2项要素中,看看更重视哪一个,进行适当调节。
第三,投资第三边。在优质、快速或廉价中,选择了两样后,就要全力以赴地在第三边投入。
拿灭楚这个项目来说,“范围”是对楚进行毁灭性打击,不留后患。这是要绝对保证的第一边;“时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第二边,数十万军队出征,不能无限期拖延,否则后勤给养、军队士气很难保证,君王猜疑、意外变乱随时可能出现。
在确定了“优质”和“快速”之后,“廉价”就必须舍弃。秦国必须放弃“节省”或者匹配的想法,投入重兵,以求必胜。
作为老练的项目经理,王翦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宁可得罪秦王,也决不在兵力投入上做出妥协。
比较起来,年轻的项目经理李信,显得就稚嫩了一点。
(刘润《5分钟商学院》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