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霖对孩子们的教育较为宽松,所以把送孩子们去城里读书视作极为平常的事,他是很早的时候就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做官了,因为他一直等候着儿子能有出息,好去祖先坟头放铳子,所以内心深处渴盼着儿子走得更远更高,但是孩子们的心思是不受自己掌控的,所以至于后来兆鹏因为包办婚姻选择逃避,则是另外的一回事。
白嘉轩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似乎没有鹿子霖通透,他对于两个儿子太严格,不容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女儿又太娇纵,任凭他干任何事,这种教育态度,直接造成了孩子们迥异的性格。
他想的是自己的儿子能做个像他的姐夫一样,睿智的人就好,只要肯读书,明白事理,倒不必做什么大官,做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也没有什么不好,所以他一直把自己最得意的儿子孝文往“准族长”的方向培养,并引导儿子们对农事产生兴趣。这些本没什么不好,可是他限制儿子孝文去外面闯荡,说白了就是不许离开他的原,这一点是不对的,白孝文如果去外面闯荡,可能绝不会那么狭隘下去,对待鹿三父子也绝不会是那种态度。就是对待儿子对鹿三父子态度有问题的事上,他也没有高明点的方法,而是选择冷落儿子,这对父子俩的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还有在对待黑娃的态度上,他并没有真正地为鹿三父子想过,懂得黑娃偏执的根源所在,也没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去教育这个孩子,因为在教育孩子上,他毕竟比鹿三这种人有办法,但是他没有,只是想通过改一个名字就改变黑娃,那岂不是太天真了!
送白灵出外求学,并不是白嘉轩懂得了外面的世事多么好,孩子去外面能有大的发展,而是白灵这个性格执拗的小姑娘太能折腾了,她采取的行动使他不能不送她去城里上学。
这一时期,朱先生不再干预白家的家事了,孝文想出门求学的想法,朱先生只是转达给了白嘉轩,白灵想去城里上学的想法,依然是朱先生转达给了白嘉轩,并说了自己关于这件事的看法,“孩子们的命运其实是在很久以前就注定了的”,意思也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太过干预孩子们的人生,可是这时候的白嘉轩竟然没有听进去。
他开始成为一个封建道德的守卫者,排斥新起的文明来,不再像以前那样睿智,懂得跟随时代的潮流,顺势而为,这是怎么了呢,他还是我们所佩服的那个白嘉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