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鼹鼠的土豆的文章,像是站在炒着豆子的灶台旁边,听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响嚼着豆子,香味能回味很久。
她的文字说的都是人人都懂却很难做到的道理,并且,她做到了或者说已经在努力去做了,所以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的故事加以论证,更让人信服。
有技巧的勤奋,有目的的执行,先做事再求回报,对小人睚眦必报,看事物直击中心……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说这样的红人红文是鸡汤,要少喝。
我就奇了怪了,你若是很享受当前生活,并且有自己奋进的方向,自然有专业书和行业大佬的案例去学习。但也有很多人对人生迷茫或者刚好走到了某个需要选择的三岔路口,已经徘徊到浑身脱力无法下决断了。这时候有人给杀了鸡熬了汤,你只用端起碗喝几口,顺便想想自己到底应该何去何从。那这汤,你为啥不喝呢?
对我来说,《藏在这世间的美好》更像是鸡血。
当我懒惰时,看看《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再想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就有了不让未来的自己失望的勇气。
当我茫然时,翻翻《当迷茫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就知道,这时候被自己的情绪绑架停下来是不明智的,越是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越应该做好手里的事情,实在太太太茫然了那就锻炼身体、多看书吧,身体和知识总有一天会帮助到我的。
当我又重新提起笔来写字时,我告诉自己:第一,哪怕写得跟屎一样,也要坚持写;第二,你是看过很多很牛逼的文章,但不可能一下子写到那种程度。与其因为害怕不完美而迟迟不动笔,不如先从比自己好那么一点的文章学起。第三,让人看到我写的东西,多收集意见建议。第四,阅读阅读阅读,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写书评写书评写书评,分享分享分享。而这些想法的产生,都是今年才慢慢确定和开始执行的。鼹鼠的土豆写了很多相关的文章,提供了很多写作范本,关于阅读速度、写作技巧的提高、投稿方式等都写过相关的文章,可以说她是在手把手教人怎么写东西。
人当然不能永远停留在消极的情绪里,为了对抗这类情绪,我们会想各种方法。有人跑步有人看心理医生,有人自暴自弃有人停留原地。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提到,要设置一个图书角落,专门放自己眼里超一流的书,其中要有失落的时候可以激励自己的书。有人喜欢哲学或者灵修类的书籍,比如《遇见未知的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南怀瑾、各路先贤的书,这些书我有,但是每次都是翻几页脑子里就绕线圈了,可能是我的学识不够吧。对目前的我来说,《藏在这世间的美好》和《小狗钱钱》这样的大白话型书籍才是更管用的励志书籍。
在阅读《藏在这世间的美好》时,我也在细细思索鼹鼠的土豆是如何写文章的?总结下来自己可以学习的有这么几点。
一、随时收集信息。
认识的人、做过的事,看过的书、突发的灵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创作的素材。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收集和记录,当你要用的时候,会发现篮子是空的。
二、同一个素材可以用于不同的主题。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解读事物,可以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拓宽加深自己的思维疆域。同时,与其泛泛的了解所有,不如集中力量吃透一点。
三、对自己信念和观点的笃定。
这是平时就很有决断力的人的优势,而决断力来自于自信心以及即使选错也愿意承担后果的担当力。对于优柔寡断、买个面包都要纠结买哪种的人来说,做出选择是很难的事情,当要对别人阐述观点时,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思考“万一我说/做/写错了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决断力的培养是漫长的过程,但并非不可能。我打算先减少自己每次做选择花费的时间,对于“要不要看XX书,要不要吃XX”之类的事情,只要起心动念,就先去做了。当然可能会做出错的选择,所以要一方面提高速度,另一方面对类型性事情总结标准,比如当我有“这本鬼打架小说要不要看”的念头时,同时要蹦出来的标准是“你愿意为它写书评、分析它的写作结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愉快的去看好咯。
四、文字要简洁有力。
文字是有韵律的,好的文章会形成自己的节奏。所以我才会在文章开头写鼹鼠的土豆的文章像是炒豆子和嚼豆子(其实也有点像机关枪)。诗歌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有些诗歌,当你朗诵时,会有气从胸中涌出。比较典型的是《逍遥游》和食指的《相信未来》,不信你可以读读看。
好的文章是精炼干净的,废话少。这是需要一遍遍修改和磨练的。
五、文章标题就是文章主旨。
对于分享和干货型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太好了。见过太多“标题党”之后,我会对某篇文章到底是不是骗点击量的、要不要点开而犹豫。
鼹鼠的土豆的文章就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你要求别人,就得允许别人也要求你》《无论事情有多坏,都会有个新的开始》《快乐的秘密在于成为你自己》《慢慢来,活到点子上》……看看,哪个不是大白话,但又都是好看好读的大白话。
《藏在这世间的美好》这个书名,我怀疑不是她自己起的。(特意问了下,确实不是,哈哈哈。)
六、多写多总结。
欢迎关注微信:云间花落(yunlu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