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高考成绩出炉,各地的状元可谓是风光无限。
其中,广西南宁的高考理科状元杨晨煜同学取得了数学、英语双满分,语文140,理综290,总分730分的好成绩。
这是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分,不仅刷屏朋友圈和新闻,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看完别人家如此优秀的孩子,再反观自家孩子,真是恨铁不成钢:
学不进去: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提不起劲;
收效甚微:课外辅导班报了一大堆,但成绩迟迟不见起色;
效率低下: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读了很多书,但是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变化……
于是,很多家长把孩子学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基础太差,能力跟不上、不够聪明....还费劲心思,想帮他提升成绩。
殊不知有时候,孩子“不开窍”,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给过他正确的引导。
有人采访了68个高考状元后法系,要想从本质上改变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走好这三步。
扭转孩子对“学习”这件事的认知
我曾问过很多孩子:你觉得好好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90%的孩子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为了考上好学校,将来能找到好工作。
相信不止是孩子,很多家长对学习的认知也是如此。
但其实,学习的意义远非如此。
好好学习,只是过好人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意味能够一路躺赢。
没有谁的人生,能够通过年少时的勤奋努力,就一劳永逸。
学习是贯穿终身的,如果说成年人的学习,是为自己赋能,那年少时的学习,就是培养人的“学习力”,锻炼人的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面上看只是为了考出高分,将来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实际上,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锻炼的是孩子包括有序思考、正向、逆向思考、逻辑思考、发散思考等等思维模式。
“学习力”强的孩子,就像打开了任督二脉,做很多事都是一通百通。
就拿前面提到的杨晨煜来说,他不但学习好,羽毛球也打得很不错,曾参加过南宁市组织的比赛,也是南宁二中羽毛球社的副社长,除此以外,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还有诗词大会的冠军武亦姝,超强的“学习力”,不仅让她在诗词大会上,她落落大方,对古诗词信手拈来。
还让她其他的科目也名列前茅,今年她参加高考,上海市660的总分,她考了613,而且还是理科。全市只有77个人过613分数线,她是其中一个。
不得不说,学习能力,才是一个孩子跑赢人生的底层能力。
请告诉孩子:努力学习绝不意味就能过轻松的人生,学习是为了培养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提升了,才能将未来人生中盘根错杂的问题逐一击破。
启发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她叫耳耳。平日里不爱讲话,不交流,总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气场。
她觉得自己家境一般,也不指望家里能去为她读书花钱。
她觉得自己读完高中就去打工,去赚钱,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
她同时酷爱“纹身,染发,泡夜店”,活脱脱地“不良样儿”,家人也拿她没有办法。
“耳耳”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初中知识基本为零。
英语课,不知道“it is”和“is it”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背不完一篇完整的古诗文。
数学课,二次函数计算不带^2。
历史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哪年成立不清楚。
.....
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吊儿郎当,家人提起她就叹气,拿她没办法。
可就在今年,却听说她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我简直要惊掉下巴。
这太不可思议了!
原来,在高二那年,家人在朋友的介绍下,给耳耳找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并不是只管教学,而是身体力行的一点点影响她。
主动关注纹身图案来引起她的注意,会“随意”和她聊一些自己“刻意”查好的八卦话题。
拉近她与我的距离,渐渐地她呢也愿意尝试与我交流。就这样,耳耳和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很多她不愿意对父母说的心事,她都愿意跟老师说。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
慢慢地,老师跟她讲清北这样的好大学,讲未来她会变成一个多厉害的人等等。
每天在辅导她功课时,不忘鼓励她,相信她,肯定她现在选择去努力的意义。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从心底里接受“学习”这件事,爱上“学习”本身。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逼迫,而是理解和关爱。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的成绩稳步提升,将来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改变孩子错误的学习方法
不知你的孩子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也许你觉得,是孩子不够聪明。
其实不是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问题。
曾看过这样一个社会实验,四位哈佛学霸走访6个国家,探寻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大家发现,犹太群族是学习能力最强的群族。
从宏观层面来看,犹太人素以“聪明”、“睿智”、“重视教育”而闻名。虽然他们人口占比只有全球总人口的0.25%, 但却获得了23%的诺贝尔奖,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8倍。
在哈佛耶鲁这类顶尖的名校里,犹太师生的数量也格外引人注目,比如在哈佛,仅是犹太学生就占到了学生总数的将近1/3。
实验发现,人才辈出的犹太人,并不是因为有着超高的智商,而是他们有代代相传的优质学习法。
对比中国学生埋头苦读,他们更倾向于用“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来学习。并且,学校会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
就像诗人叶芝说的那样:“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不再是完成枯燥的任务,而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他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更容易掌握事物背后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