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依赖症』,人们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系列负面印象:酒精依赖、药物依赖、赌博依赖、游戏依赖、手机依赖等等。总之都是一些不好的、消极的,具有沉迷性质的精神麻醉。
这些『依赖症』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依赖的程度会越来越深。
如果不能及时得以控制的话,严重的情况就需要外界强制干预才能戒断。否则就会形成深刻的社会问题,比方说:网瘾少年、吸毒群体、烟鬼、酒鬼等等。
根据脑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些使人成瘾的诱发机制根源,都是有『多巴胺激素』的参与。
就拿喝酒成瘾这件事举例来说:
最开始每天只喝一罐啤酒,就可以得到身心的满足。但随着时间推移,每天一罐啤酒的量渐渐就显得不够了。不知不觉酒量会变成每天2罐、3罐、甚至5罐,才能得到与最初1罐时同样的精神满足。
甜品、游戏、手机、网络等沉迷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开始,总觉得自己不会上瘾、肯定能把持得住。
但随着程度慢慢加深,需要加倍的时间或量,才能得到与开始时同样的感官刺激。否则的话,大脑和身体就因为得不到满足、不听使唤。
这就是多巴胺激素参与导致的精神麻醉。使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被这种病态的“渴望感”所囚禁。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精神沉迷』呢?
其实,人类可以用置换的方式来移除精神麻醉。因为除了多巴胺,还可以利用其他激素的运作机制,来达到避免精神依赖或沉迷。
人类这种生物,实际上还有一种被叫做“承认欲望”的心理。
通俗讲就是:“被人信赖,被人感谢”。这样才能觉得自己有存在感、觉得活着有意义。
然而,这种『被承认、被感谢』的数量并不需要增加,就能一直得到身心的慰藉。因为被人感谢一次和被人感谢十次,都是一样的开心。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就算一年、五年、十年后,回忆起这种『被信任、被感谢』的体验仍旧会历历在目、欣慰无比。
参与这种『感激之情』心理活动机制的是一种被叫做催产素(Oxytocin)肽类激素。它又被称为:『爱情荷尔蒙、关系荷尔蒙』。
比方说:『对自己孩子的爱』这种行为,不论是昨天、今天、明天甚至到死那一天,情感的温度和持久度都不会受到影响。并不像多巴胺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人为加量来达到同样的身心满足。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镇静激素』——血清素(Serotonin)参与的心理活动,也不会导致人沉迷其中、形成依赖。
在清晨散步、大自然中休憩、做瑜伽放空时的精神状态,都是因血清素的参与,才使得的人拥有神清气爽、被治愈的快感。
所以,学会利用这些不会促使人“上瘾”的心理机制,来达到置换因多巴胺导致精神慢慢变得“贪得无厌”的病态心理追求。
这种不会上瘾、寻求幸福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满足。不管是对自己、家人、还是下一代,都有非常积极、正向、持久的健康影响。
有了这样健康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沉迷上瘾,并保持精神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