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是一个班上的,练琴的积极性都比较差,有一部分原因是能力上的,其中的一个同学是手指技能差,协调性也一般,记谱子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位同学喜欢音乐,也喜欢和艺术语言相关的事情,比如绘画和主持。她的优点是对声音比较敏感,知道什么是好的声音,因此,拉琴的音色还不错。
另一位同学主要的问题应该是性格上的,对自己有要求,但是会比较急躁,容易摆烂。这个小朋友最大的优点就是协调性好,小肌肉的控制能力相对也比较好。
这两位小朋友都不算是特别不适合拉琴的孩子,相对于有些小朋友,也算是有一点天赋的了。
一年前我和家长们都确认过,他们想让孩子考级,但是一年下来,我们的进度都特别慢,因此上周我跟家长说要不我们先不考级,先参加一些活动,多拉一些曲子,曲子也相对拉的广泛一点。
但我发现家长对考级和孩子的水平这件事情上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认知。就是家长不知道我的孩子应该练成什么样子就可以考级了。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下考级的一些标准。
1、考级机构
社会上有许多的考级机构,每个音乐学院都有自己的考级机构,还有一些省会的也有自己的考级机构,再有就是一些国外的考级机构。我了解最多的就是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院这两种考级,我的学生大多数也都是考的这两种。
中国音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考级,每年也有对应的全国性的比赛——《金色北京》。这个考级目前还不用考音乐基础知识,考试的标准比较适中,通过率相对比较高。
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就不用说了,肯定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考级。这个考级相比较音协的考级,标准会高一些,目前4-5级需要音基初级证书,6-7级需要音基中级证书,8-9级需要音基高级证书。
2、练习总时长
如果宝贝想考级,我们练琴的时间是最先要保证的,每周就练两三次琴的那种,最好就不要考了,当然有天赋的除外,比如我有一个学生之前考三四级时,差不多就是每周练习两三次的,现在准备考五级,每周练四次琴,每次也就练习40分钟的样子。
那判断每周练两三次琴到底能不能考级的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每周能不能基本达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要求,能达到,那就没问题。(这些标准主要针对的是需要考级的同学)
大多数的同学想考级,每一级大约需要的平均时长是200-400个小时。当然这个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较低的级别用的时长会相对短一点,较高级别相对会时间长一点,也不排除有些学生练习认真会跳级。
3、练习标准
考级的级别也会有等级之分,比如同样是3级,有勉强通过、通过、良好、优秀四个等级。
考官会按照曲目的完整程度、音准、节奏、音色、速度、乐句、乐句的处理、风格来评价考生的分数。
考级中速度是一个特别容易忽视的一点,所有的标准都要建立在一定的速度上,考级时这个速度应该和谱子上标记的速度接近,尤其中央音乐院的考级。当然我们平时练习的时候还是要满练的。
在考级时,音准一般、节奏有点小错误、流畅性还行基本就是勉强通过了,但遇到严格的老师可能就不能通过了。
音准可以接受、节奏基本准确、发音基本正确,基本出来的成绩就是通过。
音准节奏较好、发音基本正确,演奏清晰,一般就可以是良好的成绩。
音准节奏较好、发音基本正确、演奏清晰、乐句处理得当、音乐的线条感也不错,就可以是优秀了。
所以,前期的音准节奏要好好练习,要慢练,练习准确。
4、评委的主观评价
考级的评委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存在标准的差异化和审美的差异化。也就是有的评委标准高更严格,有的评委包容度高,相对会宽松一些。
但,只要你拉的还不差,都能给你过。
考级不是硬指标,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练的久,如果可以通过家庭音乐会、学校的活动、机构提供的演出机会、或者给孩子一个阶段性的考试能激励孩子学习,不也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吗?
希望所有学琴的孩子都能喜欢上音乐,都能喜欢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