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了大江大河2,这是讲父母辈所奋斗的故事,也是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中国,所以,很感兴趣。同时也想从这些历史中找到些规律。
父亲是经历过文革和恢复高考的,很遗憾没有参加,或者是没通过,总之是没机会问了。他们这一辈,是处于巨变的中国,从文革,到集体生产,到改革开放,搞家庭联产承包制。他们小时候挨过饿,见过批斗,看过知识青年下乡,也见过批斗割资本主义尾巴。所以,虽然学了文化,但胆子却非常小,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中规规矩矩的领了地,老老实实的做个农民。
90年代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父母太过老实,为什么还这么胆小。什么生意都不敢做。直到96年,大哥也开始出去跟伯父做生意。父亲总担心没资金,怕亏钱。后来我离开学校后才理解了他们这一批人,是的,经历过那些事,又怎么能不小心。看不透社会,又怎么敢大胆。
南巡讲话后,伯父从体制内退出,搞装修建材,短短几年,做的风生水起。于是把叔叔们,大哥叫过去一起做生意。但也仅仅是做到租几百平米,家族那个程度。之后看来还是太过谨慎,也许是时代在这一代人身上的烙印吧。
我在这懵懵懂懂中经历这巨变,生活在象牙塔里,丝毫没有感受到社会对成年人洗礼。那时候家长普遍的心理就是“想要出息,就要靠读书”。于是,在读书中,经历了90年代的南巡讲话,亚洲金融危机,邓老逝世,香港回归,房改,南斯拉夫使馆被炸...
千禧年后,开始读大学,开始想政治经济问题,为什么加入世贸?美国为什么让中国加入?但那时的嫩青又怎么可能想得清楚这么复杂的问题。直到十几年后的最近,这70年的变化发展才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
来梳理下那些重大事件。
1土地政策,这是父辈经历过的事情。从建国后经历了土地私有再到公有过程,从集体生产,到家庭联产承包。是党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规律的一个过程,开始私有,是满足农民耕者有其田;到公有制,是想实现社会主义共产制;结果在大跃进发现生产力及积极性问题,但因为文革耽误,知道80年代才确立承包制。是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协调而做的让步。
2大跃进,不清楚内情。左倾错误,三年自然灾害很可能是人为灾害。这让刚出生的父母吃尽了苦头,没法想象日子那么多叔伯姑姑怎么过来的。
3文革,已经有定论。由毛主席错误发动的左倾错误,被反革命利用扩大了。这是父辈受苦的青少年时期,读书被耽误,生产被耽误。对他们这一代,真的很无力,个人在社会面前很渺小。
4家庭联产承包。这是让老百姓安心下来的一个政策。很多心累的知识分子也没有返城,选择在乡下过着种地的苦力生活。也许是怕了以前这段岁月了吧。
5割资本主义尾巴。这是改革开放前中期,需要释放经济活力,又怕变成资本主义,所以除了谨慎放开国企权限,就是小心翼翼的让农民开始经商做小生意。但左倾再次袭来,把一些垃圾大王,塑料大王等等抓起来当反革命,资本主义尾巴游行批斗。
6股票期货市场,国企改制,房改。这段时间对百姓影响房改,这是关系所有国民的政策,从这一天起,房子不再分配,得自己购买(98-7-3)。房贷,房奴开始产生。
7加入世贸。这个没什么说的,这是坚持开放的一部分,好处都看得到。中国不可能像明末和清朝,闭关锁国让中国差点灭顶之灾,落后就要挨打。先改革后开放,边改革边开放接轨国际。这是无比英明的,独立闯出这条路的前辈不容易。
8西部大开发,均衡发展,拉动西部经济,缩短东西差距;北京奥运会,认可中国实力,影响力的事件。
9一带一路,这是近20年一大事件。13年之所以提出这个国政。在于中国当时是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到了被美国针对的地步,中国经济必须超越美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结一下,党在国家建设中没有经验,只能摸索前进,苏联解体前,还有模仿对象,解体后,只能自己试探前进了。
多次左倾,是担心中国走上资本主义,但过犹不及,这是当时的局限性。90年代,国企改制,特区试点,房改,都是勇敢尝试。所以出现了侵吞国有资产,割尾巴这样的现象。对那些受害者,他们是无奈的,对新中国,这是前进中的曲折,放错在所难免。
改革开放这政策是无比正确的,邓公说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实际上,应该说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要一直开放,保持改革,与时俱进。但这是个大政策,需要细化和限制,就像打开窗户,还得装一扇纱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认识总是局限于当时的环境,前瞻性没那么好。
房改是一项关系我们每个人政策。当时(97-98)金融危机,中国承诺货币不贬值,然而经济发展不顺利,所以需要一个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把房产放到市场下是个很好的棋,扩大内需,能快速激活经济,把老百姓的钱投到市场中来。但这个政策是个双刃剑,朱镕基总理搭建了大框架却没进行束缚。于是,在土地财政的依赖中,在资本的贪婪下,发展成为中国现在这个样子。一分为二的看,房改的积极意义不小,但恶果也是。我认为这是除了文革,最失败的一个政策。朱镕基当年无比忧虑,这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