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眼光去看待
在我而言,作文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谈话录。几番修复依旧笨拙,这里已掠去对抗与争吵,矛盾与犹豫,留下的还算中规,但或不太中矩的片言只语,算是杂文吧,不知何体,且做看官消遣之用。
望有所得,若无所得,望有所乐。
--前言
中央电视台前不久有个纪录片“手艺”,里面讲到一位老先生,他是修碗的,现在这个年代没有了,以前是有的,很多,在街头巷尾叫卖的。老先生现在专门为一些瓷器类文物做修补,他讲修一个大概赚几万块,因为一个好的古玩大概都在几十万以上,客户当然舍得出高价。他用手指了指墙角堆满的包裹,告诉记者说,这些都是全国各地寄来的,大概到他死也修不完。后来,他给记者讲他小时候学艺的故事。那时候学徒都住在师傅家里,刚来时师傅也不教他什么,就叫他每天用筷子夹豆腐,加烂的都得自己吃掉,他比较笨,吃得最多。经过这种基本功的训练,他的技艺得以炉火纯青,今天他修补每一件瓷器时,用的力道都能恰如其分,从不会有失误。
丢勒的故事,可能许多人也都听过,丢勒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只能负担起一个人学画的费用。于是,丢勒与他哥哥决定抽签决定,哥哥在签上做了手脚,让丢勒去学画。这个秘密一直被哥哥隐瞒着,直到,丢勒终于学成归来。他终于知道了这个秘密,而此时许多年过去了,他看到哥哥的手,因为多年劳作骨头已变的弯曲,手上的皮肤皱成了一道道沟壑。丢勒含着眼泪拿起画笔饱含深情的,画了他后来最为著名的一幅画“祈祷的手”。这是一幅素描画,没有任何色彩填充和渲染,灰色的画面,深沉的笔调,让人看到那一道道蜿蜒与曲折,是哥哥的手,更是兄弟俩的情,那样浓烈,那样深刻,这幅画使我第一次开始喜欢一个画家。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所说,“所有艺术品都是在表达人类的感情”。是呀,只有感情是超越时代的,超越语言的,他让所有有感情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这便是最好的艺术品,最伟大的艺术。艺术没有感情,他是死的,麻木的,不能被感知的;所以,看艺术品,一些懂技法的人会看它的是技法,不懂的也可去看他的感情。在不懂的人眼里,长城不过是破砖烂瓦,断桥不过是普通的一座小桥。读过毛的诗,“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时的景便不同了。登长城,须有些英雄气;看断桥,得有副百转柔肠才好。看景,入心,才好看;好景,一颗好心才赏得。
河北石家庄的赵州桥,山西大同的悬空寺,存在了1400多年,为什么古代匠人用石头木头造的桥和寺可以存在这麽久,像是长在了土地上,石头里?而现代人用钢筋水泥做的却成了豆腐渣工程?是单纯的技巧不够吗?是什么使过去的人拥有科技也比拟不了的强大力量?
这些故事事例证明了什么,没有其它,很简单,但很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精神,一种愿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铸一把剑,为造一个艺术品,花掉一生的精力,甚至几代人。中国文化里有这种东西,从古代的亭台楼阁的建筑,常有神兽神仙之类,对信仰对自然的敬畏;中国的文字也有体现,他把人分两个层次来看,精神的和外在的,比如丑陋这个词,丑指的是外形不好,陋则指精神卑陋,而许多人只用他形容人的外貌。比如贫困,贫指物质稀少,困呢?不困呢?精神勇敢超脱便不为所困。形容人极度的美好呢?秀外慧中,外形秀丽,而内心聪慧。老祖宗将智慧留在文字里,叫你明白如何看人更全面,如何做人更丰富。
要使物有魂,首先人要有魂,有灵。孔子说,“君子不器”,何意?我们常说培养人,要成材成器,成龙成凤;易中天曾说,“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工具。龙凤是什么?怪兽。我们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木头,工具,怪兽吗?”匠人精神是不但自己不做工具,还要把器物看做生命。自己是活的,也能把别人变活;自己是死的,沾染上他的,也只能是死气沉沉。社会要求我们做有用的人,这可以理解,无可厚非;而我们自己呢?除了对别人有用外,我们的生命感受不该被关心吗?你要做个有用的人,这是别人对你的要求;你更要做个有趣的人,生命应该有意义,又有意思。
记得有好几次我和别人谈天,他们常常会问一句,有什么用?年轻的朋友我们都在成长,但请努力,不要丢掉好奇心,不要丢到对生命的关注与热情。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时不时像个孩子一样问,有趣吗?而不是,总在问有用吗?
用生命的眼光去看待,就是爱己,及人。正如美国最著名的影响了几代人的书“在路上”中的那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愿你的人生能有所得,若无所得,愿你此生不虚行,依旧有所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