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不能没有古塔,古塔是古城的眼,古城的魂。普利寺塔是我家乡的地标。
普利寺塔坐落在老城的东南,记忆中的普利寺塔是陈旧的。姥姥的家离塔很近,每逢过集庙会,母亲或姥姥都会牵着我的小手,去寺庙,或拜佛烧香,或看三五成群的巫婆跑圈,那时不知道大人的嘴里絮絮叨叨在说着什么,现在感觉,可能是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亦或是期盼家庭和睦,儿女的健康成长。再次去普利寺塔,是为了让儿子开开眼界,那也是十几年的事了。塔和寺都有微小的修缮,环境整洁了,但她在自己的心里依然是模糊的。
闲暇的时候,读书,看到外面的风景,旖旎绚烂,很是向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欣赏下身边的风景,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普利寺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再次贴近她,有不一样的感觉。
说她古老悠久,有根有据。相传普利寺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寺名“普利”为徽宗所赐,用独创的瘦金体,亲体匾额。这使自己想起樊登老师讲的《宋徽宗》,在政治上,不是优秀的皇帝,但在书法艺术上很有造诣。当年和宋徽宗一起来临城的还有宰相蔡京,蔡京为普利寺塔旁边的“爽亭”题写了匾额。虽然他的名声被世人所唾弃,但不影响他的书法的魅力。廉颇指挥的燕赵之战,地点就在临城。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广东英州,途径临城时,游览了普利寺,入住普利寺,和方丈对灯而坐,彻夜长谈,好不投机。翌日,苏东坡写下《太行.临城道中作》:余始赴中山,未尝了了。今将适岭表,过临城道中,天气肃然,西山草木皆可数。忽悟,笑曰:“余南迁,其必返乎?此退之衡山之祥也。”
古建筑的魅力也是临城一绝。曾经张克群老师做客樊登书屋,讲故宫的皇家建筑,感觉很深奥,再次游览,不仅仅是拍照,更需要了解深层次的东西。普利寺塔建在一个高5.83米,东西长22.44米,南北宽24.64米的塔台上,塔身高27.3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构成。塔基用石灰砖砌成,方形,每边长7.17米。塔身方形为七级九层檐式。最上面为塔刹基座和金属塔刹。下面三级叠收到塔身,以及塔身较高,一二级之间有平座。上边各级一下子变低变密,整体轮廓略成直线锥体。普利寺塔的造型特殊,她是罕见的密檐式方塔,她的斗拱形式多样,层层变换,错落有致。一级塔身四面布满了砖砌的小佛龛,精致细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二层平座上的彩绘泥塑,共有力士像8尊,罗汉像16尊。宝塔共有佛像1041尊,因此,普利寺塔有被叫作千佛塔,万佛塔。千佛涌现,强烈地烘托了塔的佛教主题,体现了宋塔装饰华丽的特点。
古塔如若赋予了美丽的传说,就会更传奇,更意味深长。当年在普利寺塔刚刚建好时,人们请戏班子在塔下搭台唱戏,一连唱了十几天。最后一天唱的是《白蛇传》。当唱到状元许仕林祭塔,随着状元的跪拜,塔竟然摇晃了起来,看戏的人们以为惊动了神灵,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塔身虽然未倒,但却向西南方向倾斜了。塔身的二三层裂开了缝。后来,一个会锔盆巴碗的白胡子老头到了临城,他说只巴大物件,小物件不巴。有人开玩笑说,普利寺塔有个裂缝你巴得了吗?老头眯缝着眼,笑着说,行。当天夜里,有人听见半夜叮叮当当的声响。天亮后,塔身被巴得结结实实。人们高兴得奔走相告。为了纪念这件事,把当天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定为庙会,直到沿袭至今。
普利寺塔是人们心中的丰碑,诉说着过去的风风雨雨。普利寺塔是人们心中的希望,神圣,庄严,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