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名著推荐的名单里面都有这边书,看了好几章节才知道作者是位女士。
最开始不太有共鸣,知识觉得女主的父亲太专制和愚蠢了,永远带着全家人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拒绝送孩子们上学(我是比较鸡娃的)拒绝接受现代医疗。
继续读下去开始同情作者,同情他们一家子人。作者的妈妈是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长大的,但是为什么在某些时候也会受丈夫的影响变成了孩子们成长的阻碍,难道不应该带着孩子抗争嘛?
作者羡慕长大后独立走出去的哥哥,并受哥哥们的影响接触知识和音乐。读到这里的时候又让人觉得欣慰,意识觉醒了,人应该也离改变不远了。
果然她开始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用父母同意的方式。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产生了比作者更多的情感。譬如对原生态家庭的憎恨。肖恩多次暴力殴打和辱骂她,甚至在她男朋友面前也这样。作者自己说为此她特意在搞卫生的时候把厕所搞很干净这样她身上不会被弄的太脏。还有人际交往的不如意。(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够引起别人以为她对犹太人屠杀历史开玩笑。和室友相处的不愉快之类的)我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的绝望无助,自卑敏感。也因此情感甚至比她在文字中透露出来的还要强烈。
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读完了她换了个男朋友,她爸爸被火烧差点儿死去,肖恩结婚生子,作者剑桥大学学习,和家里沟通决定长期呆剑桥我还庆幸终于脱离了那个家里。直到他父母在送她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让我彻底破防了。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1000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是不是爱真的可以抚平很多伤害啊。还有,为什么我的情感会那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