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只是分析的一个工具,和其他分析一样,也要先考虑:我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底是什么。想清楚了,再把问题转化成用户相关的问题,就能继续使用用户画像分析方法了。
转化完问题后,先宏观上对假设进行检验非常重要,能有效避免无限拆解的错误。如果大方向都不成立,细节更不用看了。
如果怀疑大环境不好,那应该全品类受影响。
如果怀疑竞品竞争力强,那应该竞品直接影响到我们产品
如果怀疑运作太差,那本次商品转化漏斗上势必有一环掉链子
如果以上有假设验证,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如果以上假设都不成立,可能还需要新假设。
举一个具体场景:已验证:
我们却受竞品影响子问题1: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子问题2:目标用户对竞品体验如何?哪些需求点最被触动?
子问题3:目标用户对本品体验如何?哪些差距是致命伤?
子问题4:竞品/本品在硬功能,软宣传上差距如何?
这四个子问题,都可以通过对用户需求与行为的深入挖掘得到答案,下一步可以继续深入了。
须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分析需要大量用户态度、潜在用户、竞品用户的研究,单靠内部数据不能完成,必须通过外部调研。
再看另一个场景:已验证:本次新品上市操盘却有问题
子问题1:问题出在预热、发布、上市、推广哪个阶段
子问题2:上市阶段大量用户未能响应,广告投放出了什么问题
子问题3:推广阶段销量未能引爆,为啥没有激发核心用户需求……(可进一步问太多,简单举例如上)
这些问题,可以分两方面解决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对比,
如核心/普通购买/未购触达/未触达用户进行对比,找到投放、奖励活动、购买品类、金额等细节上差异,
从而调整投放、营销、产品补货等业务。
另一方面,通过对核心用户画像,让业务更看清楚,
真正爱买的人来自哪个渠道
通过什么主题
需要什么样优惠
在什么时机下单
让业务更多的去抓这些核心用户,而且改善后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