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字国瑞,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1]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入皇觉寺为僧,25岁(1352年)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他先后击败了众多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朱元璋在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中取得政权后,开始进行国家重建、组织一系列改革,其中,反贪惩治腐败就是重要战略之一。
在古代帝王中,朱元璋的反贪动作最大,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这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反贪风暴中也打上了他的个人烙印,还与当时政治和经济情况有关。
原因1:早年的悲惨经历,使得朱元璋本人对待官员自带仇恨。
朱元璋生于贫贱,在乱世中经历悲惨,父母早亡、亲眼看到兄弟姐妹饿死,出家做和尚又被和尚欺负,外出要饭经常饿三顿饱一顿,过早目睹乱世的腐败、官员的作威作福的朱元璋,走到权力的最顶端,回忆起这段悲苦的生活更加坚定他严惩贪官污吏的决心。他说: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朱元璋深知老百姓的力量(废话!他就是放牛娃造反君临天下的),不愿在自己帝国再发生这样的事威胁到来自不易的成果。他的经历提醒自己,只要铲除了这些贪官污吏,才能老百姓不受欺负,国家政权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原因2:经济凋敝近乎崩溃,而地主豪强仍巧取豪夺,触犯民初根基。
元末年年战争,组建的新政权,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的国家。此刻的国家税收几近枯竭。此外天灾方面,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八年,水灾、旱灾、饥荒从未停息。
朱元璋认为,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他希望臣民休养生息,毕竟社会秩序的安定才能恢复经济,才能得民心,但是一群地主豪强根本不理会朱元璋的告诫,凌暴乡里,贪污不止、徇私舞弊、民怨沸腾。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这些官员贪墨不止的残酷事实,让朱元璋痛心疾首。
今将害民事理,昭示天下诸司,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赃贪,酷虐吾民者,穷其原有而搜罪之。——《大诰》四编之《御制大诰序》。
原因3:政治腐朽已到不整治不行的境况
历史研究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元末统治者一直梦想回到自己的牧场,而不是沉下心经营中原,政治腐败方面,奢靡不堪,政府采用买官卖官聚敛财物,而靠买官上台的官吏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元朝末期的腐朽政治,元朝实施的“以吏治国”沉淀下来的官场腐败风气,作为一个体制最核心的因素——大批旧官僚进入明初的官场,一下子新风未起,老毛病依旧。
经历元朝灭亡的历史见证者朱元璋深知前车之鉴,他明白,纲纪废弛,官吏放纵,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他明确表态,革除元朝弊政。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治,终不可得。
原因4:随同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拨功臣和新贵也加入贪污范围
随着政权的稳定,随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政府新贵,加入了贪污腐败、骄奢淫逸的队伍中。如,中央户部官员郭恒与中央六部及地方官员的勾结,利用掌握全国钱粮之便,贪污近百万石。兵部官员肆意作弊收受财物,王志一次贪污二十二万。刑部官吏纵囚代办公务,书写文案,贪污受贿;司法部门徇私枉法,舞弊严重,颠倒黑白,制造冤狱。
朱元璋没有想到旧的问题才按下去,新的问题又冒出,这些无孔不入的腐败情况,使得刚缓解的矛盾又激发了,据统计,洪武年间,大小武装起义达180次。
总结下,朱元璋在此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个人成长经历、经济条件、政治和现实问题等综合影响下,为了保住政权,掀起和持续开展刮骨疗伤、零容忍的反贪风暴。
史称反贪最严厉的皇帝,实施“六十两就剥皮萱草”、“”全国落马的官员突破万人”等重典治吏、严刑峻法等高压反贪。
实际上,朱元璋还有两大反贪法宝:一是千古奇文《大浩》;二是发动群众参与捉贪。
要想了解,继续关注本专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