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盈余?
这要从自由时间说起。当社会步入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人们就开始有了自由时间。一个受过教育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适当利用这段自由时间,即可产生非常大的价值。而庞大的潜在人群这部分的自由时间是没有被利用起来的,在机会和分享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便利的工具和新颖方式,发掘利用累积起的自由时间,则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与效应作者称之为认知盈余。
那么如何开发这部分的认知盈余呢?
有了盈余的自由时间,还需要有工具和动机,工具很简单,就比如现在随处可用的微信,是认知盈余发挥作用的土壤,虽然并不是这些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那么动机呢?从经济学家的经济人的假设,无偿花费很多精力,于某项任务上的人简直是“脑子进水”,但在现实中,这种现象却比比皆是,而且他们很开心!比如我们的易效能,我们的班委每天花时间服务大家,红包战略发的红包就是倒贴的,但是却乐此不疲。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积极参与这件事?
先来说说动机,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 内在动机是一张包罗万象的标签,两种内在动机标注为个人的:因为“我自己完成了一件事”的感觉比“请专业人士替我完美地完成了这件事”好得多,因为那隐含着胜任感,而胜任感最容易产生于处于能力范围边缘的工作。
拥有时间、工具和动机之后,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个东风就是机遇,那么机遇从何而来呢?
一些活跃的先行者的探索和创造就是其中的答案之一。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的先行者,我们给彼此创造机会。
如何提高我们运用认知盈余的可能性,要分为三个阶段:
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以及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
起步时,最好从小做起,多问问为什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位置上。
成长时,一百个用户比一千个用户都棘手,关键是最初吸纳的用户能够体现正确的文化。后期要不断调整,不断学习。
记住,只有积累了足够的价值,群体才会容忍治理。要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
易效能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团体,让我们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得到自己的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