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别鹤
01
刚上大学的时候,看到身边很多优秀的人,乐器书法样样精通,就连在做简单的即兴演讲时,眼里都带着光芒。那时我的情绪,除了歆羡仰慕,更多的,是小小的嫉妒和苦涩。
也试着模仿着别人的方法,吃力地描摹着字帖上理想化的字迹,亦或是艰难地挤出仅有的休息时间,去听一场从来就没有跟上过的英文演讲。所有的尝试,不出意料的,都在失败中草草收尾,因为自学书法时被告知,那是十几年苦心钻研的成果;苦练听力时又听说,人家的口语能力自初中时就已经达到了交流自如。
很多次试着按照别人的路子,却总是歪歪扭扭走不整齐。
当然,也很多次暗地里埋怨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输不起。
没有外向善融的性格,在班级里的存在近乎形同虚设;没有拿得出手的特长,关键时刻总是不甘心又没办法地做着别人的观众;没有先天优势的起跑线,除了软弱地保留着地域差异的借口没有任何追逐的理由。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的时候,甚至理所当然地安慰自己,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足够,只要平淡地做一个快乐的人就足够。
静下心来想想,这只不过是场自编自导的闹剧罢了:故事的主角自以为足够悲惨,博取怜悯的种种努力宣告失败之后,终于凭借着仅有的乐观过完了圆满却又平实的一生。
别开玩笑了。在做这些自我安慰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你到底有没有努力?
有了努力,仍遥不可及,是未竭尽全力;没有努力,顾影自怜,则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放弃。
02
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性格内敛,上了大学更是被某些集体孤立,于是在讨厌某些人某些事的同时,推掉了很多集体活动。无数次倾诉无果之后,终于犹豫着开始求助于心理老师。
坐在咨询室里,我肆无忌惮地倾吐着这座所谓的象牙塔里种种的不快,抱怨环境,抱怨地区,甚至抱怨看似无关的社会体制。
“你说你觉得自己内向孤僻,没有人在你需要的时刻关注你,那么你有没有试着去接触别人呢?”
“你总说你的集体与你格格不入,找不到交心的好友,你都没有和同学接触,就怎么知道她们都怀揣恶意?”
“你谈到你与朋友交往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她有她的错误,那你有没有想到,从一开始你采取的相处模式就有问题?”
坐在那里的我,一时对老师一连串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忽然就觉得,这样的做法多么的熟悉:因为某一次的交流未得其果,就索性打着内向的幌子一直沉默下去;也同样是因为某一次成绩的不如人意,某一次扮演平凡观众时的焦躁失意,就永远放弃了挣扎一次的机会。生活与学习,我不都是这样一如既往地消极着,也一如既往却又理所当然地失败着吗?
都没努力过,都没勇敢地站起来一次,为自己声嘶力竭地辩驳,还敢云淡风轻地吐出“不一样”“不在乎”的字眼。还好自己还年轻,若是已经而立之年还依旧让别人为自己的过错买单,恐怕就真的一直这么沉默下去了。
03
曾在某处看到过至今都依旧印象深刻的句子:“岁月悠悠,衰微只及皮肤;抛却热忱,颓废必致灵魂。”
句中的热忱,指的恐怕就是当代青年人所缺乏的某种特质了吧。本应该是风华绝逸的鲜亮,也逐渐被覆上薄薄的一层灰烬。就像高考结束后初入大学的我们,一场繁华的落幕之后,便再难对某种东西倾注十几年的专一和执著了。
短短的一句话,又仿佛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时间的逐年增长,让这个世界,让每个人变得逐渐焦躁不安,开始在别人的丰硕成果下按捺不住超越的步伐,然后又在看似永远找不到终点的跑道上,追逐着失去了反方向。很多人之所以能够面带微笑地讲述刻骨铭心的曾经,只因为在那场刻骨铭心正在进行的时刻,“放弃”二字从未成为他们的理由。
心理咨询接近尾声时,老师善意地叮嘱我,人生总要有一两次尝试,从未迈出去,从未努力过,就永远不会触到那个近在咫尺的想要的结果。热忱,恐怕不止需要在学术上得到实践,更多的,则是诗意与生活。
也就是在不久之后,课堂上对不认识的学姐偶然的开口,我才终于发现原来有些事情也并非想象的如此之难。或许在以后的旅途中,更多的会是些不适深交的朋友,但是,不愿开口,和羞涩地说出第一句话,也有着天壤之别,至少我知道,我能够交流,放弃于我,还为时尚早。
我期待,也相信着,很多的新故事,会在之后大学漫长的三年里徐徐展开,然后偕风与雨,伴着每个成长的时刻,一点点走向心中向往的自由,那份自由,是我一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