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喜欢写鸡汤,可是却不小心起了个鸡汤味的标题。
包括今天写的内容。
事情源于前几天一位在杭州的学弟跟我吐槽:进入社会工作的这两年,总是努力的参加群体活动,什么读书会、交友会、志愿者、旅行团,甚至连相亲会都试着去过一次。可是参加的越多,发现越孤单,活动结束到家,都好像卸下了好几层重重的伪装一样,累的歇斯底里。
我理解那种试图努力迎合群体的感觉,却想不到给他什么好的建议。
对于这位学弟的才华和能力,我可以百分之百的给予肯定。有过硬的文笔,也有丰富的知识量,而且还是个运动苗子和摄影高手,可惜无论是技能和坚持的能力总是稍微差那么点,更重要的是对社交的恐惧心理。
听到他现在的近况,难免也想到我自己。
曾经的我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那些花哨的社交技巧,以及能和陌生人三分钟变朋友的人,只不过多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而已,华而不实。
说好听点那时的自己是自命清高,其实说白了就是社交障碍。
等到出了社会,想要真正融入职场和陌生群体时,才发现一切和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了。大学时代,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温床可以让人与人之间慢慢的认识和融和;而在社会的交际中,每一个场合认识的人,这一次的握手和再见,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见第二次面。
不但陌生人如此,即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是这样。离职分开了,痛哭流涕地依依惜别,说好要常联系、多出来吃饭,结果个把月就断了联系,甚至连微信好友昵称换了,都忘记哪个才是他。
多么可笑,可笑的是根本不明白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
我在杭州毕业后呆了两年,因为迷茫和恐惧让我选择了逃离。
逃离杭州,来到深圳。
在来深圳的第一年,我已经很努力的让自己过的“不是一个人”的状态,我努力的去参加各种社群活动,吃饭、唱歌、桌游、爬山、骑行……这些在那时候自然而然开心的事情,却在一次一次的参与中变得麻木而低级趣味。
每一次交流,每个人都好像努力地去迎合别人的笑点,去配合别人的八卦,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就变成了脱离队伍的人。
可是我那么努力的去社交了,为什么总交不到合群的朋友?
这不公平。
我明白,那些整日奔波走场的人中,有人是热衷于陌生人间的交际和交流,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疲于奔走,每次参加的一次活动,都巴不得快点结束回家舒服的睡上一觉,我不理解那种初衷。
就像我一样。
可能真的源于孤独吧,这个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孤独载体。
这样的状态其实困扰了我很久,以至于我一度怀疑我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越怀疑越变得自我否定,否定自己喜欢电影的爱好,因为我发现参加自己喜欢的电影交流活动,却连库布里克和库斯图里卡都分不清;否定自己的写作水平,因为参加一次读书活动,连莫言的写作风格都讨论不上;甚至否定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
这种状态很严重。
而且其实像隐形的传染病一样,在社会上蔓延。
这样的状态直到去年年底经历了一次痛痒的感情挫折,那一个月经常整夜失眠,无法平静看完一部电影,看不进去书,害怕上班和出门。那个女生曾跟我说:你就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
等真正熬过了时间的折磨,我才觉醒过来。
我觉醒过来,是发现原来我所有的恐惧都是源于自己的自卑:
在读书会,我没有点墨去和人聊文学素养和古今骚客;在电影分享会,我没有阅片量去和人聊上个世纪伟大的电影,也没有知识体系去和人聊一部电影的画面、摄像、混音、剪辑;在户外活动上,自己也是需要被人照顾和提醒的那个人。
原来所有社交后遗留的孤独和恐惧,都是源于自己装备得不够的强大,所以才那么努力的伪装成自己是个全副武装的强者。
我们努力让人觉得自己学富五车,努力让人觉得自己博古通今,努力装着很能说会道。
你装,用力的装。
装到当回家卸下自己的伪装,好像这样的自己,连自己都讨厌。
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重点是你能够在什么时候醒过来。幸运点的在而立之年,再晚点大不了不惑之年,都来得及。
你那么努力社交还是觉得孤独,都是源于你的自卑。
如果你真的足够胸有成竹、韬光养晦,能在陌生人群的交谈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议论,能在一次读书会中分享出一篇独到见解的书评,能在一次兴趣活动中把它从十年前谈到十年后,如果你真的有一项不平庸的技能,你真的还害怕社交吗?
所以不是你不被接受,而是你放弃了自己。
社交和孤独其实应该是个逆命题,不是因为社交让你孤独,而是因为你感觉孤独了,才以为去社交能化解孤独。
其实,适得其反。
我突然知道该给那位学弟一些什么建议了。
甚至包括我自己,还有你。
如果你正好看到这里,也许你也应该武装自己,不让自己自卑。
弓谷所長 2017/06/15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四期 da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