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ia小壳
父母,这是一个很古老,却永不过时的话题。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秒开始,我们便与他们有了血缘联系,随着一点点长大,越来越深的情感羁绊,让父母这两个字,成为每一个做儿女的内心深处所无法割舍的一个存在。
在自己眼中,我们早已成长,急需脱离他们的庇护以彰显独立的价值;在父母心里,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站得有多高,孩子就是孩子,离开了爸妈的怀抱,那该有多么无助啊。
当已经成年、走向远方的我们,与独留故土、默默守候的他们,来一次短暂的交接,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脚步一起走向这本《步履不停》。
01
见面的欢喜,胜过无数电话的问候
整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通过插叙的方式,写了主人公一家三口回到父母在的老家住了两天一夜这么一件小事。
正如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的场景,当远在他乡多年(即使已经成家)的游子回乡探亲,乍然初见的欢喜,用“喜不自胜、泪满襟”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自己心心念念、好似已分别多年的孩子,性情率直、活泼外向的父母,早已将这份真情溢于言表;而感情含蓄,还带点严厉的爸妈,自然也不会将深情轻易外泄。可是啊,在这份不长的相处中,只要你多一份用心,就会发现,这不善言辞的表象下,所隐藏的亲情其实都有迹可循,不擅伪装的父母竟然也有那么点可爱。
书中主人公的爸爸和妈妈,正是以上两种情感最好的例证。
见到亲人的第一眼,主人公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好”,而坦率的妈妈马上给出了回应:
“什么你好?是‘我回来了’才对吧?这是你自己的家啊。”
的确,“你好”两个字,虽然礼貌,可若对象变成了父母,那便有些疏离了。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感情不分国度,所以这位热情的日本妈妈对于儿子的礼节性问候表示了不赞同。
那么父亲对于儿子的归家,反映如何呢?
我瞄了一眼玄关旁的候诊室,想必在诊室门另一头的父亲,正竖起耳朵偷听我们刚才的对话。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让没露面的高冷父亲瞬间多了丝可爱气息。包括后面听到大家的笑声后,因为好奇,从自己的诊室出来,却一副刚发现孩子们回来的情形让父亲这个形象立刻生动了起来。
毫无疑问,对于孩子的回家,无论爸爸,还是妈妈,都是高兴的,甚至可以说是期盼已久。即使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那十几年几十年的相处下,彼此的脾性早已是知根知底。
回到当下的我们,今时不同往日,现代通讯的发达,让手机上的一个视频电话就能使相隔千里的双方实现“听得到、看得见”的交谈。可是,扪心自问,隔着屏幕的沟通,真的就能代替面对面的相处吗?
人可以说谎,表情可以伪装,远在他乡的我们没有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无法明确镜头下的笑容究竟是强颜欢笑还是真的岁月静好。
所以,不管多忙,还是常回家看看吧,你会感动于父母脸上因你乍然出现所表现出的惊喜,那种快乐发自内心,藏也藏不住。
02
“不懂事”的背后,只是对分别的不舍
“唉,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坐着儿子开的车去买东西……”
书中母亲的这句唠叨,让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的儿子烦不胜烦,甚至使性子发了脾气。
如果可以,谁不希望自己事业有成,让半生清苦的父母也能不用考虑金钱,只随自己心意好好享受生活呢?可残酷的现实注定无法让每个人美梦成真。
因为二儿子的职业是油画,母亲就会搬出梵高等画家来作为炫耀的谈资。而大儿子考上医学院,在母亲看来,好似已经当上了医生,电视上出现儿子实习医院,也会立马联想到儿子身上。
也许这就是“母亲”这种生物所独有的特性吧。
可也正如姐姐所说:“小孩很难照着父母的期待成长的。”
于是,焦虑中带点自卑的孩子们,便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怨气”分给了自己的父母,觉得他们不懂事,不够理解自己。然后,误会争吵便发生了。
凭心而论,这能够成为自己无法实现父母某些愿望的借口吗?
希望自家孩子成龙成凤,不仅仅是能带来优渥的生活,更意味着,孩子过往打拼的辛酸能减少一些,能好好生活的时间多一些;回家的频率高一些,分别的时刻少一些。
当想到这些,还会一味去抱怨他们“任性自私、没有文化、不理解自己”吗?
在好好努力的同时,更要体谅父母这种“不懂事”背后的那份渴望以自家孩子为荣的“炫耀”之心以及想和家人好好生活在一起的盼望之情。
03
所有的“深谋远虑”,不过是一场深爱
书中,主人公的好面子这一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父亲看似若无其事提及,实则一直关心,所以再三询问的“在外是否能够谋生养家”的问题。
明明已经失业很久,之前的工作也是各种不顺意和混日子心态,但在父亲面前,却硬要塑造一种生活很好的假象。
人都会有自尊心理,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损失颜面,怕被看不起。于是,就习惯把光鲜亮丽放在台前,把黑暗痛苦藏在台后。可过度的死要面子,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尤其还是在至亲的父母面前。
你过得好,做父母的自然欣慰高兴,就怕你过得不好,却自己咬牙独吞,不找他们求助,所以才会一再确定、为你忧虑。
想起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虽然他们在一天天老去,迟缓的脚步很难追上时代的潮流。可“居安思危”的观念一直铭记,他们希望用自己半生的阅历尽力为孩子减少负担。
就像《步履不停》这本书中主人公的爸妈:
因为自己戴假牙的缘故,所以一直担心儿子牙齿也不好,总是让他早点去看牙的妈妈;
明明性子冷淡,却也在和儿子独处时努力找话题,心底始终记挂着孩子未来发展的爸爸。
人无完人,就算是强大的父母也不例外,何况中间相隔着几十年的代沟。
他们总会有“不懂事”的时刻,比如爱唠叨、爱攀比、爱找碴、爱逞强……
这些小缺点,在当前作为孩子的你看来很厌烦,想远远离开。可是当有一天你开始扮演父母的角色,到了他们的这个年龄,在你的孩子眼中,也会有各种缺点。
谁不是第一次当爸当妈呢?既然我们对外人都有仁慈之心,那么对于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不应该更加宽容上心吗?
每个家庭发生的故事总是千差万别,但深爱儿女的感情却也总是似曾相识。
只是希望,我们不要把本应当充满浪漫气息的诗和远方演变成后半生无尽的悔恨。
2020开年的一场疫情,让太多人措手不及,却也给了我们和亲人一次实打实相处的时光。
宅家的两个月,我留意到了父母双鬓渐长的白发,我看到了生活柴米油盐的不易,也明白了“很多的我以为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
未来究竟有多远,永远是一个未知,为了一些遥不可知的虚无而放弃当下本能拥有的幸福,实在不划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让这份人人明白的道理成一句空话,也希望这种可怕的悔恨能从我们身边不断减少,直至消失……
共勉~
其他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