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一无所成”,那天,当无意中看到这几个字时,我仿佛一下子被击中了,由是叹息惆怅,百感交集。简短的几个字,简直就是我三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苍白无力,空洞贫乏。
人应有“志”的印象早在小学阶段就有了,不过那时常提的是“理想”二字,小小的年纪,常常因为一个遥不可及,灿烂动人的理想而无限神往,激动万分,正如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孩对一颗美丽糖果的幻想,正如一只饥饿的小老鼠对一块香甜的蛋糕的渴望。现在想来“理想”二字真是浪漫的,激情的,感人的,火热的,是饱含汁液的,是贮满诱惑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诗人流沙河的这首诗非常适合青少年尤其是少年朗诵。不妨想想,“理想”配上稚嫩的嗓音,清亮的眸子,怎能不神采奕奕,光彩照人,令人心动呢?
小时候经常有机会谈理想,比如造句时,写作文时。因为那时耳闻目睹的太少,常常以为理想就是要当老师,要当医生,要当科学家,要当雷锋,其他就不知道了。但是这些怎么能满足呢?我还希望有花裙子,还希望有红纱巾;我还希望有大苹果,还希望有新书包。只是,这些既不伟大也不高尚,我怎么好意思说得出口呢,所以,这些卑微的渺小的心愿只是我心灵角落中的秘密的“理想”,并不觉得这样称呼简直是对“理想”的亵渎,只是觉得想起这些跟想起理想一样让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张爱玲的《天才梦》中说她“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这个世界上能被称为天才的人凤毛麟角,所以,张爱玲的理想对于芸芸众生的确有点遥不可及。然而用了“目标”二字,则又让你感觉真实、踏实。因为无论任何人都可以有“目标”的,无论大小,“目标”仿佛百米冲刺的终点线,可以清晰的看到,努力一把,很快便会到达。所以,年纪稍长,便很少有人再谈理想,而是不知不觉中换成了“目标”。“目标”比起“理想”少了一份浪漫与虚幻的光环,然而依旧美好,依旧振奋。
史铁生说:“只是为了设置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了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正是因为有了目的或理想,人们才会更加惜时如金,才会更加干劲十足,从而把每一个日子计划的条理分明,把每一段时光处理的有声有色,追求目标或理想的过程于是很自然的美丽了。可是,人类是很擅长玩“排座座,吃果果”的游戏的,凡事总会分出个三六九等,优良中差,甲乙丙丁,于是,目标落空是常有的现象,几番心血付诸东流,“理想”的头碰了几次钉子,激情自然不再燃烧,心情自然趋于平淡,甚至连“目标”二字都回避了。“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但许多人连梦都没有了。
淡泊似乎成为一个越来越有魅力的词。有时,“淡泊名利”竟是人们常常标榜与骄傲的。功成名就者谈“淡泊”是有资本的,但也有一种“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味道;失意沮丧者谈“淡泊”是很阿Q的,也颇有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感觉。如果“淡泊”也算“目标”,真有一些幽默的味道了。
行年渐长,而谈淡泊,有些没出息。回顾风雨人生路,只顾埋头赶路,忽略了许多风景,并且自己也没有成为他人的风景,颇有浊世苟活之感,“目标”“理想”羞于谈起。
可是,熙熙攘攘的红尘,营营扰扰的俗世,还有许多的制约与规定,不管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要受了“目标”的蛊惑,一路跌跌撞撞,九曲十八弯的向前,再向前……
一介书生,芥豆之微,“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理想过于飘渺了,就捡拾一些实实在在的心愿,把这些心愿视为目标,未为不可。依稀微茫的亮光,也会给黑暗中赶路的人以温暖与希望。
2008-5-9
时光深处,
藏着挥之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