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堂英语课,老师在教学中一遍播放多媒体,一遍提问让学生举手回答,经过大学十题的互动后,老师出示一道检测题,让全班作答,收到所有回答后,老师出示统计图发现竟然只有大约40%的同学答对,和先前在互动式看到答题者都能正确回答,直觉应该大家都会了的“感觉”完全相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只说了“大家答题时要小心一点”,便继续教后面的内容。
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互动?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显然被互动过程中学生都能正确答题的“假象”误导了,互动虽然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专注在学习活动中,但它并不能保证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必须辅以对话和思考,也就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以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
即:设置问题→思考和对话→互动有效。
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互动?
关于“有效”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从“有效果”角度讲,在有效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所收益,即能够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社会情感技能,形成协同合作意识、理性批判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等。
从“有效率”角度谈,在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能够获得较多的成果。通过互动教学,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概念进行了认知建构,并且收获了相应的能力和情感。
从“有效益”角度分析,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容易地学习,促进整个教学活动更加顺畅、优良地发展。
一方面,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深人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调整课程的基调与进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另一方面,有效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着眼点由“学答”转变为“学思”,即引导学生由记忆“知识是什么”转变为思考“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
“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改善学生、提升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因此,有效互动的本质同样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互动有五个主要特征:即公平性、动态生成性、主体之间民主平等、教师监控的自觉性、学生活动的主动性。
其中有一个关于数学估算的案例想与大家分享,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消除了学生怯于表达、羞于表达的心理障碍,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更是认清自己的位置,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主导整个课程教学的“脉络”。
案例:估算
“同学们,今天有很多叔叔、阿如夷来听我们的课,你们有什么感觉?”教师问。一个女孩儿回答:“我很高兴,但觉得有点儿紧张。”一个男孩儿说:“我也是。”
教师补充道:“别说你们,我也有点儿紧张。你们看,我的腿直发抖。”孩子们被逗笑了。
教师问大家:“叔叔、阿姨有多少人?”同学们异口同声:“不知道。”教师说:你们可以估计一下。”孩子们转过头来观察教室后面坐着的人。一个学生说大概40 多人。”
教师问:“你是怎么估计的?”“教室的一半儿我们坐,另一半儿差不多被叔叔、阿姨坐满了,人数可能和我们班的一样,大概是40多人。”
“对,就像这样,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用估计。”教师鼓励说:“这个问题暂时讨论到这里。”
“当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逛商店时,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暴龙机(一种电子游戏机)。”很多男生叫道。“它的价格是多少?你们注意了吗?”“可能是50元。”
“你怎么知道的?”“我买超人(玩具)要 50 多元,我想暴龙机差不多也是这 个价钱。”“还有其他看法吗?”教师慢慢地问道 “可能是100多元。”一个学生
说,“我去看过,准确的价格记不清了。
”教师说:“是128 元。”
“怎么知道的呢?老师,你也喜欢暴龙机?”同学们惊喜地问。
“我的儿子和你们差不多一样大,他也喜欢暴龙机。昨天下课后,我坐车去商店看的的。”
教师把一张暴龙机的广告画挂到黑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