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19》一经播出,就不断引人热议。首发的几位,都是大师级别,这档节目更是被人戏称为“上演的完全是神仙打架的戏码”,而这其中一位十分重量级的女歌手就是齐豫。
相信不知道齐豫这个名字的人,也不会有几个了。谁能没听过她唱的《橄榄树》呢?这首传唱近四十年的华语经典和齐豫的名字几乎可以划上等号。
很早就想写写关于齐豫的故事。
有人说,齐豫误打误撞地把文艺女青年想走的路全部走了一遍——考台湾最好的大学、读不实用的人类学专业、成为吉他民谣女王、和三毛做朋友…
齐豫的嗓音清澈,空灵,音域宽广,天赋过人。有人形容齐豫的歌声不是“唱”出来的,像是叹息出来的,一声声,都像是长长的叹惋;也有人说,她的声音是被上帝亲吻过的,虽然唱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却不苦不悲。
能拥有这样的天赋异禀,不仅仅是老天爷赏饭吃。她后天也下过苦功,师从音乐大师李泰祥,打下扎扎实实的歌唱基本功。加上数十年科学发声以及对嗓音的细心保养,这才能在六十几岁,仍然保持极佳的舞台和演唱状态。而更重要的是,她对歌曲的理解,深刻而又独特,歌声发自她内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才是她屹立歌坛多年始终不曾被人忘却的根本原因。
~ 1 ~
原生家庭
齐豫195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
齐豫的父亲叫齐济,原黑龙江省东宁县人,祖籍山东。在齐豫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特别严肃、传统的人。
齐豫家中一共有3个孩子,哥哥叫齐鲁、弟弟是人们熟知的歌手齐秦。父亲齐济的名字,源于山东有个济水。父亲给哥哥取名齐鲁,有给自己起名齐豫,给弟弟起名齐秦,也是要他们牢牢记住自己的故乡的意思。齐豫记得,父亲爱听一首歌叫做《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齐豫的母亲是满族血统,母亲很爱时髦、爱文艺,尤其爱音乐。家中的唱机,在齐豫小时候的回忆里,是一天到晚不停转的。从小到大,音乐一直就在他们身边。母亲唱歌尤其好,好到齐豫从来不觉得自己唱得好,因为怎么唱,都比不上妈妈,她的高音很厉害。
齐豫的哥哥比她年长7岁,弟弟齐秦则是1960年出生,比她小了3岁。
齐豫曾说过:当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才发觉不会有人再记得我的童年了,有兄弟姐妹的会好一点,至少童年会活在另一个人的记忆里。齐豫坦言:最怀念的是儿时和弟弟齐秦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
~ 2 ~
成长经历
齐豫所就读的大学是享有台湾最高学府美誉的台湾大学,她读的是人类学专业。
1978年,还是个台大学生的齐豫,以一曲《Diamonds & Rust》夺得了台湾民歌界的重要奖项,第二届金韵奖的冠军、从此开始了她的歌手生涯。
1979年,齐豫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橄榄树》,同年演唱电影《欢颜》主题曲获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主题曲。
由于父亲对齐豫进入歌坛的强烈反对,在齐豫一出道,就以一首《橄榄树》一炮而红之后,选择了去美国加州大学继续读书,学的还是人类学,专门研究文化人类学,包括体制,文化,语言学和考古。
齐豫说:最初唱歌,完全是无意识的,爸爸不许唱,也没有太反抗。倒是在美国读书的日子,她清楚的发现:我是一个唱歌的人,我想唱歌。毕业论文,她写的题目是《校园民歌》。那个时候,她就自己下了决心:要回台湾去唱歌。
~ 3 ~
齐豫与齐秦
齐豫的弟弟齐秦在家中是最小的孩子。由于父亲整日忙于公务、母亲对他们也管的很少,大哥又在十几岁被送去了日本读书,所以在家中齐秦和姐姐齐豫的关系最好。齐秦从小就喜欢跟着姐姐齐豫,两人形影不离,齐豫做什么都会带上齐秦。
相差不到3岁的姐弟两,每到放学回到家时,如果发现桌上杯子底下压着50元钱,就知道这一天的晚餐又要去外面吃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弟弟齐秦的性格十分叛逆,打架、半夜踹开邻居家的铁门是他常干的事情。
16岁时,齐秦因交友不慎,酒后闹事而进了感化院。还在台湾大学读书的齐豫则每到周末就去感化院探望齐秦,并用自己参加香港歌唱比赛获奖的奖金给齐秦买了一把吉他,教他练习吉他和唱歌,引导和帮助齐秦走上了音乐之路。
人们常说,齐豫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唱歌,而是亲手培养了一位歌坛巨星,这个巨星就是弟弟齐秦。
~ 4 ~
齐豫与《橄榄树》、与李泰祥
1970年,《橄榄树》的创作者李泰祥邀请当时还在西班牙求学的三毛为歌曲作词,当时三毛交回来的歌词初稿是这样写的:“为了天空的小鸟,为了小毛驴,为了西班牙的姑娘,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
但是,歌词中的“小毛驴”却让李泰祥犯了难,因为很难找到旋律搭配。几年之后,李泰祥从美国留学回来后遇到民谣歌手杨祖珺,才一同把歌词改成了,“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
1979年,22岁的齐豫还在台大读书,刚在前一年的金韵奖上崭露头角,认识了评委李泰祥。她嗓音独特,带着浅浅的忧伤吸引了李泰祥,李泰祥评价她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游吟歌者,是活在这世界上的星星,那个光亮,一直存在,永远都在的。
有一天齐豫去见老师李泰祥,“推开他的纱门进去,发现他在立式的钢琴上面铺了一张很大的谱子,上面写着《橄榄树》,我注意到那个词是三毛,我就很兴奋。”
1979年齐豫的那张专辑,在当时为台湾青年创作歌谣风潮树立了几乎难以超越的典范。
而这首歌的影响力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时在福建,有人用喇叭朝着海峡对岸播放《橄榄树》,呼唤他们回到大陆,回到“远方”。1979年之后,台湾从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开放,同一年年底,台湾开放了出境观光旅游。在此以前,《橄榄树》里所唱的“流浪远方”对于大部分台湾年轻人来说,最远大概就是流浪到澎湖。“橄榄树”成了他们心里对于远方的想象,对于自由与开放的一种希冀。
凭借《橄榄树》,齐豫可以说是一夜成名。但在这之后的许多年里,齐豫说自己大概唱了几千遍,但每次登台演唱这首歌前,她依然感到紧张,她说因为这首歌是不容易的,这首歌实在是漂亮。
对齐豫来说,民谣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她为之着迷的,更多是因为那里面真实感人的故事,简单的歌词,不讲大道理。从《橄榄树》这张专辑开始,齐豫也逐渐奠定了自己在台湾民谣乐坛上的地位,同时也开启了与大师李泰祥多年的合作。
~ 5 ~
齐豫与三毛
齐豫和三毛,在年龄上相差15岁。齐豫可以说是意外闯入三毛世界的人,单齐豫的一生却受到了三毛很多的影响。
80年代中期,台湾的唱片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黄金时代。40多岁的三毛,抱着一堆稿纸走进了滚石唱片,她希望能把她写的这些词谱成曲。
应公司的安排,第一次担当制作人的齐豫,看到三毛写的歌词,觉得太过古典、文气。而她又是三毛的书迷,于是她和另外一个制作人王新莲一起建议三毛重写,写自己的故事,结果她们说服了三毛。
在重新创作的日子里,齐豫和歌手潘越云常常去三毛家里,听她说歌词的故事,她们三人常常瘫在沙发和地板上,等三毛在稿纸上写好了词,另外两人就认真地听她用戏剧般的声音朗诵。
她们爱披长长的披肩、穿长长的衣服与裙子,潇洒自如。三毛甚至说,在台湾只有3个女人适合穿波西米亚风格的大花裙,这三个女人就是自己、潘越云和齐豫。经历了大半年的制作,1985年,《三毛作品第15号:回声》面世了,三毛最初的手稿,只保留下了一首《晓梦蝴蝶》。齐豫与潘越云、三毛也成为了人生的知己。
三毛作品以开放的胸怀,广阔的视野,独立不羁的形象和浪漫到底的情感诉求,深刻影响了华语世界的女性观。与三毛和潘越云的合作,让齐豫的音乐之路又得以拓宽,走到了新女性代言人的前列。
但她们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回声》发表6年之后,三毛自缢离世。
齐豫回忆说:我们在一个很天真的状况下进入了她的生活,要求她不得不再回顾那段痛苦的时间,她一定要经过很多的消化重新揭开之后,才能写出那些词。也许她不想再继续了,但是我们在那样的状况下还在要求。其实我们那个时候是有点枉顾她的情绪。
走过自己的大半人生之后,齐豫才真正理解了当年的三毛。在三毛去世的20多年之后,齐豫为她写下了《不曾告别》的歌词。当时她正坐在飞往秘鲁的飞机上,飞过三毛曾经飞过的天空,“无知无明的,走进了你的生活,乱了一方好不容易平息的滂沱”,她边写边哭,希望三毛能听到她的愧疚。
2018年6月9日,齐豫携手潘越云在台北小巨蛋举办了“三个女人的壮阔人生——三毛、齐豫、潘越云《回声》演唱会”,她选择在三十三后,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怀念三毛。
为了准备这场演唱会,齐豫和潘越云又重新捡起了三毛的书,那些在三毛家听故事的日子仿佛昨日重现,当年没有听懂的故事早已融入血液,成为了她“自我”的一部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她。
~ 6 ~
音乐与商业
关于音乐
齐豫说,音乐是有力量的,它不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而且是可以影响他人的。在听者的耳中,齐豫的声音让人想起海边捡回的贝壳,藏着大海的倾诉和海风的清冷。正如她所唱的那首《橄榄树》,世事茫茫,人生碌碌,却总是对远方充满向往。
齐豫是在1975年读的大学,接触了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的流行音乐。那时候爱尔兰、苏格兰和美国有一批弹着吉他唱歌的民谣歌手,他们的音乐对齐豫的影响很大。
齐豫说“那些民谣都是说故事,觉得那些故事特别真实感人。简单的词句,也不说大道理。比如说,就讲一个女孩从天真的小孩子成长为一名女性,再到结婚生子一生的故事。就像三毛的书一样,在故事中读懂生活的寓意。”
关于音乐与商业的结合
谈音乐与商业的关系,齐豫直言,“当年更纯真些,在艺术上更用力。 80、90年代的音乐制作,一张专辑里有十首歌,一个制作人,全力打造一位歌手,特别好听的有5、6首,当然剩下的也绝不是滥竽充数。现在单曲发行越来越多了,有一阵子一张专辑里也就一首两首可以听,其他的单曲像凑数,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
“但是,商业与艺术并不是对立的。音乐的传播需要商业的运作,有唱片公司的签约与支持,让音乐人可以首先解决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致力于创作。没有饭吃的时候是什么都做不出来的,所以商业的运作可以说是必须的”。
“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做出了自己可以接受的一些妥协,让大家在能听进去的状态下把唱片发出去,并保持了自己做音乐的心,这样就可以了。有些歌手花了长时间的心血与付出,却鲜有共鸣,可能就是没有缘分,或者时间不到。就像《橄榄树》在1970年初就写好了却等了好几年才被广泛流传,很多东西很微妙的,要等一个时机。”
~ 7 ~
情感婚姻
齐豫的第一任丈夫是位德籍美国人大卫,是齐豫在美国读书时认识的,当时大卫是在校任教的教授,也是齐豫的伴奏乐手。两人在1981年齐豫23岁时结婚,婚姻维持了9年后离婚。
关于两人离婚的原因,一方面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十分接近,都很年轻;另一方面,因为结婚后,齐豫为了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选择了离开舞台,一心一意当全职太太,然而丈夫却移情别恋,理由是喜欢齐豫的原因,是喜欢她在舞台上的风采。
齐豫的第二任丈夫是当年发掘她的恩师李泰祥的弟弟李泰铭。李泰铭是一名工程师,齐豫与美国丈夫离婚后回到台湾,就认识了他。两人一见钟情,彼此欣赏,于是坠入爱河。1991年齐豫与李泰铭结婚,婚后育有一个女儿。
齐豫本以和第一任丈夫不同,她和李泰铭两人性格截然相反,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这能让她的婚姻更长久,然而最终这段婚姻没有跨过千禧之年,1999年再次以离婚收场。
关于两段失败的婚姻,齐豫在多次上节目时有过很多的反思。
齐豫坦承在家人、感情的处理上双输,“以前我太自我,没认清婚姻或感情,常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好,但好像都不符合别人需求。”
她透露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家庭环境也“不够温馨”,所以到她自己结婚时一直想避免这样,可没想到还是走上了同一条道路。齐豫一直在反省这条路,但“还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答案”。
齐豫说:“我认为一个人不是天生一定要结婚的。有些人有经营婚姻的能力,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对方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为现实的柴米油盐茶奔忙,不奢望神话里的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也有些人单纯就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婚姻完全对他没有约束力,为了自由可以把婚姻结束掉。我觉得我是一个不适合婚姻的动物”。
~ 8 ~
与佛结缘
1998年,齐豫到西藏拉萨参加弟弟齐秦那场著名的个人演唱会,获得了一尊大昭寺赠送的佛像,她说自己的佛缘就从那时续上了。
彼时,齐豫担当制作人,凭借《骆驼·飞鸟·鱼》在1998年击败了张惠妹、李玟和顺子等炙手可热的女歌手,拿到了那一年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演唱人的奖项。金曲奖也因为这张富有诗性的专辑,正式与流行音乐的俗套区别开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台湾最具有含金量的歌曲奖项。
像是把自己想要倾诉的一切都表达在了那张专辑里,随后几年,40多岁的齐豫逐渐淡出了歌坛。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曾问她理由,她从容地答道,自己喜欢的曲风和音乐已经无法迎合现在的音乐市场了,她因此选择了退出。
2002年,齐豫又去了一趟西藏,从此以后,就割断了再唱流行音乐的想法,发心要把自己在佛学中体悟到的真、善、静、美唱给世人听。2002年齐豫正式开始学佛修心,2004年出了第一张佛歌,2006年出了第二张佛歌。
齐豫一直在求取一颗平静的心。她说,不平稳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平静可以使人看得更多,走得更稳。也因此这样的心情让齐豫的音乐有了改变,不再涉足流行音乐,转向佛乐制作。
如今的齐豫独隐学佛,每日诵经、静心。甚至,连她最为牵挂的女儿,她也没有留在身边。
礼佛让她的心境更加随和,生活也非常简单,齐豫通过学佛避免太多和外界的接触让自己变得浮躁。
齐豫表示:“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声音的好礼物,我现在要用这个礼物发挥在音乐专辑上,跟更多人分享这份礼物!”
齐豫还说:在大学里主修人类学,那时对宗教的了解是以社会性、哲学性的角度去研究,直到有机缘接触到佛经,除了自己受益良多之外,也发现佛经音乐是很适合一般人聆听的。
齐豫认为:“如果流行音乐安抚人们的心情,那佛经音乐便是安抚人们的心灵。”
~ 9 ~
素一说
齐豫有一首老歌,歌的名字叫《九月的高跟鞋》,这首歌的歌词虽然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很有意境。齐豫说,九月的秋天是她最喜欢的季节,落光了叶子的大树呈几何造型,美极了。齐豫认为自己的声音也有秋天的感觉;而穿高跟鞋给人以淑女的感觉,在歌中它代表都市的喧嚣与世俗的牵绊。
然而就像那两场失败的婚姻一样,齐豫自称在生活中曾尝试过穿高跟鞋,可惜不合适她穿,走路会脚疼,所以现在她总是穿平跟鞋。
就像《橄榄树》的歌词唱的一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曲开启的是包括歌者、歌迷在内的所有人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在年过花甲的时候,齐豫的追寻似乎有了结果,她告诉人们“我找到了自己的橄榄树。”
“一棵橄榄树,你走进来的时候要有树荫,而不是树叶还没有长好,你没办法乘凉。我必须先把自己弄好,弄成可以乘凉的地方,一个有氧气的地方,你进来就能感受到那种氛围。我到这个年龄,必须提供一些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一些我曾经有的挫折,或者曾经有的开心给大家,让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能够在这里及时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我希望给予你阳光、空气、水,这种很直接的,你所需要的东西。”
一直在为人生做减法的齐豫,始终追求的都是心灵上的自由。这次来《歌手》,齐豫选歌的方向,被人们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冷门华语歌曲。齐豫却坚持通过这些音乐,向外界传达“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人生很重要的态度”,她想向世人展示在自修、自律的前提下,人会有一个怎样的状态。
她更清楚的知道,一首歌能够鼓励一个人或者促使一个人去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是很难的事情,但它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动力,引导人去追求幸福,远离痛苦,这是她歌唱的初衷,也是她作为歌者的本心。
当有人问齐豫,都说情关难过,你对年轻的女孩有什么建议?她说:
这太难了,有情感就一定有烦恼。感情出现问题一是不自信,二是不自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不卑不亢的把自己的生活顾好,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某种程度的自信,因为感情出问题很大的症结就是没有自信,自信不是盲目的,我打个比方:自信是我不需要求人,可是我也不是孤独的,以人作为出发点,符合自己的期待和社会的期待。再来说自知,有些人很痛苦,是因为不够自知,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求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再打个比方:自知就是安静的在自己位置上,而不是奢求,人一奢求就会出毛病。
谈到自己,齐豫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已没烦恼!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