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喜欢将自己对现状或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慌的情绪称之为“焦虑”。如果将它再细化,其实它存在于各个生活场景,它可以说是对事物的期盼和想象演化而来,比如对物质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期盼,对未来某个节点的计划,对身心不一致的失衡,等等。只要一有不稳定性的因素出现,它就会出现,打破人内心的平衡。
去精准地找到那个失衡点,尤为重要。比如你想增值,为未来重回职场做准备,那就去学习,增值;比如你对身材、容貌不满意,那就去减肥,去护肤;比如你想立马增加收入,可以去学投资理财(当然比较有风险),稳当一点去做兼职或上个小班。
2018年底,我从公司离职,开始了全职妈妈的角色,但当时我并没有做两手准备,于是我们这小家的收入有了断崖式的减少。但老公没有给我压力,他喜欢一回到家就有热饭与拥抱的感觉,也更拼命去工作,我们的生活每日都很自在。
与娃度过了愉快的一段长时间的舒适生活后,我的心态开始发生了些许变化。之前收入稳定,现在当我的积蓄越来越少时,我开始觉得忧心了。我有轻微的囤物癖,但此时我不敢再多买无谓的东西了;好看的衣服看着喜欢,放购物车一阵时间便满足了心理需求然后删除了;成套的护肤品也减免了几件。虽然在我个人上开销的克制并没有让家庭的生活质量发生改变,但总觉得不够满足。
在这期间加入了一个微商团队,那是一个推广护眼产品的团队。在娃去上课期间我就积极地跟着大队学习他们的营销方式。拿过两三次货,帮助过不少身边的和陌生的有眼部困扰的人,这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眼健康的信息,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对我小孩的视力保护都还是极为重视的。但微商的工作我做得平淡,总缺乏激情。
平时小孩上早教,我空闲的时候比较长,我经常回顾自身以往,觉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我没有达到,终究是自己不够努力。我不断在一些可行不可行的想法里浮浮沉沉,但终归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定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我想要增值,我想要收入,我想要旅行,我想要完成和其他人一样正在努力坚持做的一些事情。但是,转念一想下来,还是难以启动。
我将这些燥动的情绪归之为“焦虑”。
我知道我自身的“焦虑”是对自身的不满。所以为什么总说反省自身很重要,因为这样才会去直面困扰,然后找到失衡点,去弱化甚至化解它。
我想起我工作的某一年,这种类似的情绪出现过,当时我的应对方法是:增加英语阅读和报名考职称。在那个时段,我利用上下班的时间阅读英文文章,比起刷娱乐新闻更让我有激情,而且我每天坚持;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复习考证,最后在查询成绩的时候同事都为我疯狂大叫起来,然后我们去KTV呐喊了一个晚上。
......
那时我知道其中一个“焦虑”点在于,我太胖了,那化解的方法自然就是去运动减脂。我从”焦虑“状态转换成”启动“状态,用了大概一个星期,然后按自己想去做就去做的瞬念——这个念头真的非常重要,一有就马上去实施就对了,一个星期有三到四天都在小区楼下跳绳,上学的日子小区里很安静,偶尔一两个人经过,所以我也并不会觉得尴尬。
然后一个礼拜我会去爬一天山,那时正值年中最热的时候,不过我不怕热,但怕晒黑,所以我全副武装,带上一大瓶水,一盒自己做的三明治或一个大苹果,我出发了。
每次全程下来10公里,我感受着自然的魅力,森林绿氧像巨大的水流洗涤着心肺,把不良的情绪毫不留情地带走。有时我也会塞着耳机让心中的巨肺小歌手尽情高歌。当然,我也会戴着护膝,戴着运动手表,也会定时地做好拉伸工作,以及及时补充水分。
日常在家,我看书,看《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唉呀,好喜欢看爱情经典。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看似在”治疗焦虑“的时间,充满着正能量与美好。
当然这里聊的是普通人的”焦虑“,但如果出现了病理性的”焦虑症“,比如情绪难以控制,莫名崩溃,难以自我修复时,那就请专业的医生来帮助你解决困扰吧。
我有个朋友在这个疫情高峰期离职了,她在家躺平了一个月后,她说她”焦虑“了。毫无疑问她的焦虑点在于她闲太久了,需要有工作有收入。那就去找工作就行了。
祝她好运!
也愿大家能找到方法舒缓心情度过每段不容易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