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莱津,一座曾经宁静的捷克小镇,却承载了这样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从1941年11月至1945年5月,它变成了臭名昭著的特莱津集中营,成为无数犹太人心中的噩梦。
一、暗淡与恐怖:特莱津集中营的苦难岁月
在特莱津集中营的阴霾之下,饥饿、疾病与非人虐待如影随形,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在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除了犹太人,这里还关押着政治犯、战俘(有苏联战俘)、罗姆人(吉普赛人)、残障人士等。
1.拥挤与脏乱
特莱津的囚室阴冷简陋,层高有限,却堆满了三层木板床,床板间的高度无法让一个成年人坐直。容纳数百甚至上千人的囚室里,只有五六个洗脸池和两间小小厕所,生活设施极其简陋。
尽管纳粹为了应付国际红十字会的视察,临时安装了白瓷洗脸池,但管道并未接通,只是徒有其表的摆设。囚犯们生活在肮脏、拥挤的环境中,臭虫横行,卫生条件极差。
2.饥饿与疾病
特莱津囚犯们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由于生活条件恶劣,人们还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医疗救治严重不足,导致疾病在集中营内肆虐。
1943年11月17日,特莱津的长官要求进行人数清点,四万多名囚犯从早上7点开始,天寒地冻,一直站到半夜,没有食物、没有水,当半夜被容许回到住处时,空地上留下了300多具尸体。
3.被剥夺的尊严
在特莱津,人们失去了姓名,每个人只有一个数字编号。他们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生活在极度压抑和恐惧的环境中。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囚犯们还遭受着心理上的折磨。他们被迫与家人分离,生活在绝望和恐惧之中。许多囚犯在精神上崩溃,甚至选择了自杀。
二、粉饰与虚伪:纳粹的宣传工具
纳粹利用特莱津集中营作为宣传工具,美化囚犯的生活条件,对外宣称这里是“犹太长者安置地”。
1.拍摄虚假电影
在电影中,纳粹把特莱津描绘成一个送给犹太人的“礼物”。为了突出典型性,只拍摄黑头发黑眼睛的犹太人。拍摄伪造的场景,在所谓的邮局,犹太人一个个捧着假包裹从里面出来。还拍摄一些犹太人在特莱津城外的河里游泳比赛,而镜头外一大批冲锋队员荷枪实弹对着游泳的囚徒,以防他们趁此机会逃跑。还拍摄了虚假的欢迎仪式,党卫军长官笑容可掬,从车上抱下一个孩子,而当孩子回到自己的囚室,又被火车送到奥斯维辛死亡营。
这部电影由犹太囚犯、著名演员兼导演 库尔特·格里隆(Kurt Gerron) 拍摄,他本人曾是德国电影界的知名人士,但他在影片拍摄完成后立即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并被杀害。
2.精心规划的访问路线
在国际红十字会访问前几个月,党卫军驱逐了数千名囚犯,将他们送往死亡营以减少过度拥挤的现象,之后还对环境进行了美化。墙被粉刷了,运来新鲜的面包和蔬菜,甚至运来鲜花抢种,在红十字会到来之前,党卫军还亲自对囚徒进行甄别,挑选那些看上去健康可爱的犹太女孩儿,让他们出现在参观团要走过的地方,那些落选的囚徒直接被送到了死亡营。
国际红十字会被纳粹引导着走过一条被粉饰过的线路,遇到被精心挑选过的囚徒,让指定的囚徒在那里演奏莫扎特的乐曲,他们遇到的囚徒都在威胁之下微笑,回答说他们对特莱津的生活太满意了。
三、光辉与救赎:在苦难中寻找希望
尽管生活环境极端恶劣,但特莱津集中营的成年人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们为孩子们争取活动自由,悄悄地为孩子们开设课程,带领孩子们学习绘画、唱歌,借拍摄宣传电影的机会,带孩子们表演话剧。
1.《布伦迪巴》上演55场
《布伦迪巴》讲述了一个善良战胜邪恶的故事。犹太人委员会和艺术家们,利用纳粹为了应付国际舆论和国际红十字会检查的机会,为孩子们争取了《布伦迪巴》上演的许可。
在55场的表演过程中,向死亡营的遣送一直在持续,很多孩子演员演了一半,就被送走了,新的孩子接着来表演。他们不仅在唱歌,也在表达对善和美的坚持和追求。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是善和美的火种,那是一切邪恶势力永远无法摧毁的。
2.《先锋》杂志“出版” 了八百多页
凡特·艾辛格教授是男孩宿舍的管理员,他把他们当作大人,让孩子们组建自己的孩子共和国,选出自己的政府。在艾辛格教授的带领下,孩子们还“出版”了一份地下杂志《先锋》。
《先锋》刊载着孩子们的诗歌、文章,还有人物专栏。在纸张都是违禁品的集中营,孩子们小心地抄写,粘贴出这样独一份的手工杂志。这样一份“周刊”,像模像样,出版了总共将近八百页。留下了孩子们的诗文,留下了他们的感情和记忆,留下了他们特殊的童年。
3.四千五百张画作
弗利德·贝迪克(Friedl Dicker-Brandeis)是一位艺术家和教师,她和其他集中营画家的显著区别是,只有她依然在画着花卉、人物和风景。她和孩子们一起,构筑一个有着宁静幻想的、健康心灵的,也是有着愉悦的视觉美的世界。
在特莱津,孩子们只有编号,但弗利德要求孩子们在画作上签上他们的真实姓名,证明了他们作为人的存在,是他们经历、渴望和梦想的见证。
通过这些画作,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艺术中的自由灵魂,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乐观和希望。这些画作激励我们,无论环境如何艰难,都要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四、追求自由与希望:特莱津的永恒之光
特莱津集中营中被关押的犹太人共计约15万人,约3.3万人死亡在此,约8万人被转移至死亡营,大约1.7万人幸存。关押过大约1.5万名儿童,90%的儿童最终死于饥饿、疾病或被送往死亡营,只有一百多名儿童活了下来。
尽管生活在恐惧、饥饿和不确定性之中,每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闪耀着光芒。他们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用诗歌记录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坚韧和勇气。这些作品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也是他们对生命的坚持和不屈的象征。
特莱津的孩子们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他们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中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鼓舞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坚守善良和正义。
特莱津集中营的历史,是一段沉重而悲壮的记忆,它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也揭示了战争与暴行的无情。然而,在这片被苦难笼罩的土地上,特莱津的囚犯们,尤其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们,用他们的坚韧、智慧和创造力,点亮了一盏不灭的希望之灯。
在物质充裕、和平稳定的今天,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忘记了那些为了自由与尊严而斗争的人们。特莱津的孩子们教会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艺术、文化和教育来滋养心灵,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战争与暴行不仅摧毁了无数生命,更撕裂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特莱津的经历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极端主义与仇恨的蔓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充满爱的世界。
特莱津之光,是苦难中的希望,是救赎的力量,更是对现代人的永恒启示。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让爱与和平的光芒永远照耀人类前行的道路。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何征主创,以下各帽人员协助。
白帽:张文春
红帽:赵丹
黄帽:周晓辉
黑帽: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