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25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51《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七卷-01

论道

汉武帝下诏,令大臣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的人才。武帝亲自出题,围绕古往今来治天下的“道”,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

广川人(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董仲舒回答说:“所谓的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

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几百年太平无事,这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功绩。凡是君王,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安宁长存。

但是政治昏乱、国家危亡的却很多。用人不当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正道,所以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天接近灭亡。

周王朝在幽王、厉王时期出现衰败,并不是由于治国的道路不存在了,而是由于幽王、厉王不遵循治国之道。

到了周宣王,他仰慕过去先王的德政,恢复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弥补残缺,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代的王道再次焕发光彩。这是日夜不懈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

孔子说,人可以发扬光大道,而不是道弘扬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自己,只要不是天意要改朝换代,统治权就不会丧失。

君主的作为悖理错误,就会丧失统治地位。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肃朝廷。整肃朝廷才能整肃百官,整肃百官才能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

四方的夷狄各族整肃完毕,远近没有胆敢不统一于正道的,就没有邪气冲犯天地之间,因此阴阳谐和,风调雨顺,百姓繁衍生息,所有象征幸福和招致吉祥的事物全都出现,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感思:一代大儒董仲舒登上历史舞台。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是中国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有:

一是提出“天人感应”说,把符瑞和灾异当作上天意志的反映,借以指导人的行动;

二是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是提出“大一统”思想,对西汉的统一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宣扬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宿命论和黑、白、赤三统的循环论

五是揭露阶级对立现象,提出限田、抵制兼并的建议,并主张以教化为主,辅之以刑罚。

董仲舒通过“论道”脱颖而出。

何为道?

“道”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即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老子在《道德经》中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运行的根本法则和原理。“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

在哲学上,“道”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它代表了宇宙间最根本的存在和规律。

“道”被视为宇宙最初的原动力和创造原则,是一切生成与消逝背后的神秘力量。它无形无象,不可名状,但却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和遵循的法则。

不同哲学体系的“道”的表现不同:

道家:道家哲学中的“道”强调自然无为、顺应天道。主张人们应该放弃人为的干预和欲望,回归自然本真。

儒家:儒家学说中的“道”侧重于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构,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佛家:在佛家看来,“道”可以与“法”字互换使用,指的是通往涅槃解脱的道路。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实践,通过修行达到智慧与慈悲的圆满。

“道”的理念可以让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有道之人深知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法则运行,因此他们不会逆天而行,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有道之人内心平静如水,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他们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