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个家教的兼职,在和孩子妈妈了解学生情况时,很意外的是,她并没有像大多数的家长一上来就跟我介绍孩子学习上的长短板,而是一脸骄傲地说“我们嘉嘉是一个有点敏感但非常善良的孩子”。那种溢于言表的喜爱,让人为之动容。
以至于,我第一次觉得善良是如此美好的词汇。感动的同时,附赠一丝嫉妒。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被这样形容过,哪怕一次也好。
从小到大,也收养过路边的流浪狗流浪猫;也给偏远山区的儿童捐过衣物,甚至是喜欢得不得了的毛绒玩具;也力所能及地帮助过身边有需要的人;可是没有一次被人套以善良这个词进行夸赞过。
想到这里,内心有点难过。于是问一个关系很不错的朋友“你觉得我善良吗”
朋友有点懵,敷衍道:“这该怎么说呢,还好吧”。
“那你为什么从来不夸我善良呢”我穷追不舍地问着。
朋友也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被我这么一问,不知该如何开口。
沉默了几分钟,然后说“小孩子才分对错,较真于善恶,成人的世界只有利弊,虽然这么说有点残酷,但是对于成人来说,看待一件事情确实更多是从自身的利弊而言”。
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却还是很悲伤。因为我至始至终没能得到那句“你很善良”的回复。然而不能得到这句夸赞的原因,不是我没有付出与之相匹配的行动,而是我长大了,突然觉得有那么一丝悲凉。为善良这个词,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是一个好人”俨然成为一句戏谑的话。
你是一个好人,可是我不爱你;
你是一个好人,可是我配不上你;
你是一个好人,可是……
这样的句式更多成为一句敷衍,一个委婉拒绝的开始,于是,好人没有好报的偏见开始动摇人心中对于善良的看法。于是我们不断被教导善与恶只是小孩子的才会计较的东西,成人的世界只有利弊,人都是自私的。
当然我不否认,人都是自私的,就像我和小伙伴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作为唯一的证人的你,目睹了杀人犯屠杀邻居一家,你会冒着自己与家人的生命危险,去作证指证犯人吗”,同桌的一个同学思考了不到30秒,说了一句“我知道邻居很惨,我很同情他,但是我是个自私的人,这个代价我承受不起”,而随后表示赞同的人占据了讨论组的一大半。
面对这种情况,倘若在小时候,定会义正言辞地坚持正义,可是长大了,想的也就更多了,身上背负的责任也不容我们简单的为善良买单。
想到这里,我开始理解朋友那吞吞吐吐不愿说出口的善良二字。小时候我们听到山区孩子的生活有多么困难,满是同情,于是从父母刚刚从田间劳作的手里接过几块钱,上学时一脸骄傲地投进捐赠箱里,这是年少时的善良。而我们所付出的便是接过父母辛苦挣得钱,投进去,然后为自己的善良感动到哭,仅此而已。
现在回想起来,愈加感动于父母。他们不露声色地支持着一个孩子的善良,哪怕自己也并不富有。我想这便是成人世界的善良——努力,让善良延续下去。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尽管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利弊取舍,不能尽善尽美地活,但是自己早已经播下善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