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教育里讲究“贵在坚持”。这概念影响深远,让我们从小带到大。坚持是对的,但是是不够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差别,但都是硬币的组成部分,都有其价值。坚持的背面是“放弃”,可往往被我们否定掉了。
放弃不仅有价值,而且还相当必要。论语中“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完整版是这样说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鲁国的季文子有思考的好习惯,但凡事都要反复思考三次,孔子听说后建议:思考二次就可以去做了。
孔子这么说并非不严谨,他想表达的是,我们不必追求100%的安全感。
这100%的安全感,在学习上,是“我们什么知识都想学会,什么学问都想掌握”
在工作上,是“我们什么目标都想追求,什么任务都想完成
在相处上,是“我什么圈子都想加入,什么活动都想参与”……
当你走了相反的路,越走越“错”,也越走越“挫”,回头看当初100%的安全感已经磨掉了外壳,暴露出100%的焦虑感。
放弃就是选择更少,少即是多,这在科学上也是成立的。物理学有个概念叫“熵”,它是描述物质或环境复杂程度的。熵增就是更复杂,熵减就是更简单,我们想创造价值,就是要做熵减的事
“让凌乱的书桌变得规范统一,让三心二意的团队变得整齐划一,让思绪万千的大脑变得简单专一。”
人的变好,始于行动,行动的起点,是放弃的开始。
如何从小事着手去训练放弃的能力?
第一,通过物理隔离,避免外在的干扰。任何需要专注的时候,提前关闭消息提醒、移开不相关的材料、隔绝会打扰你的声音。
我在输出思考的时候,会提前退出电脑的微信和钉钉,带上降噪耳机,并且尽量让视线范围内只出现我要做的事,我要用的材料,其他不相关的一切尽量转移。
第二,要“扛得住”思维对你的诱惑。即使完成所有物理隔离,我们依然会“分神”,可能是想到了其他什么更重要的事,可能想到了更吸引情绪的事……这个时候,一定要“扛得住”,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带着走,试图和它对抗。
每当我突然跑神的时候,我会试图“灵魂出窍”般的问自己:“我刚才在想什么?”。当你“跳出来”观察自己的思维时,此时此刻就扛住了思维的诱惑。关于这一点,是需要通过冥想等训练慢慢提升的,后面会逐渐与大家分享。
第三,要快速记录。上面的扛得住只是第一步,真正克服思维还需要这一步——记录。也就是把思维的具体想法快速记录下来。一定要保证足够“快”,因为越快的记录,就越能有效的摆脱思维的打扰。
我一般倾向于用电脑上的清单快速地写上一些关键词,注意,只要是能大致的表达”思维的意思“就可以了,尽量缩短做记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