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问”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
应届生喜欢辞职?这个锅90后不能背!
关于职位的不可代替性深有感触,
最近看几篇文章,影响工资的因素,包括劳动,薪酬体系,不可代替性,稀缺资源等。
不可代替性的影响非常大。
今晚的工作内容依然是标模块,跟我去年刚入职时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更加熟练之外没有任何变化。想起来只是苦笑~~
其实也有一些有深度的东西值得我挖掘,一是没时间因为还有一堆杂事要干,二是这也不是领导分配给我的活。
新员工存在的意义就是给老员工分担杂事,让他们专注于在一些有深度的项目开发工作上。
至于工作内容的不可代替性,完全没啥技术含量深度,大专生过来做几次熟练就好,用不着硕士生。
我所能做的,就是用好7:2:1原则,
7分时间处理当前工作,2分用于自己想学习提升的领域,1分用于生活。
切记,不要习惯这种生活状态,
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你可以过得更好,但要更加努力。
原文摘录:
“3. 职位具有过高的可替代性
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轻易替代的职位,一定是没有前途的。
我非常惊讶的发现,往往身处在大企业中的人,尤其是一些身处在外企中的人,会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
一些高大上的公司,会把一些其实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包装成需要高学历和高智商的工作。在面试时先考你一大堆有的没的,录取了会支付一份在毕业生眼里的“高薪”,这导致每年毕业季的时候,会有一大群成绩和英语都非常好的名校生扎堆进入一些“听着就很洋气”的机构。
但事实上,这些机构所提供的岗位,有相当一部分的每日真实工作的内容和它招聘时所提出的高要求并不匹配。如果你认真把这些工作内容拆解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甚至并不需要很高级的脑力思考 ——他们需要的只是对内部流程的熟练了解和用时间堆积出来的经验而已。甚至有一些活儿,明摆着即便让一个中学生经过培训之后也可以胜任。
这种把人工具化的倾向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说明这些机构没有任何把你往上栽培的意愿(注意我说的是意愿,而不是可能性)。
站在管理层的角度,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你能承揽一些机械重复的时间消耗型工作,来减少其他人的时间消耗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