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小翊哥一起做蒙氏数学题,有一章训练归类思维的练习,要求分别把蔬菜和水果放到不同的盘子里。区分蔬果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可是今天他在这道题里遇到了一种从前没有见过的蔬菜——一株“紫萝卜”。他停顿了几秒,可能是觉得颜色好看,把“紫萝卜”连线到了水果盘子里,我提示他连错了,但是他不接受,坚持自己的判断,并自顾自地进行下一个问题。
然后,他完成了一页的练习,抬头示意我给他批改(他喜欢妈妈用红笔给他打勾和打一百分,这样让他超级有成就感)。我再次提醒他这个“紫萝卜”也是萝卜,应该属于蔬菜类。可是,他仍然不肯修改自己的答案,坚持说“我没有错”。那好吧,我拿起红笔,把每一道小题都打上了红勾,故意到“紫萝卜”时特地停下来,在旁边画上一个小问号❓,并告诉他:“这个地方有问题哦!”。此时小翊哥脸上已经露出了明显的不高兴,准备闹。我又一次提醒他,现在你可以修改一下你的答案,我再给你打分。结果,他仍然坚持不改。于是,我在作业右上角写上了分数90。果不其然,他看到这个数字立刻大哭起来,边哭边喊:“妈妈你给我改过来吧!”“可以,不过你得先修改你做错的那个题目哦。”
最后在分数的威胁下,他更改了自己原先不肯认错的答案,用妥协的态度换回了一百分。我不确定这种方式是否合适正确,只是在当下,当言语教导无效时,可以让孩子去承担一下苦果。
不禁反思,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也许,知错能改,也需要勇气,以后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引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