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这顿,我就减肥。”这是我第八百次听到闺蜜说这话了,在这个以瘦为美的年代,我们女生真是太可怜了,每天都要在“吃”和“瘦”之间做选择。要是能生活在唐代就好了,那可是一个以胖为美的年代,我们就可以随便吃了。可是,在唐代女子不仅要胖,还要会化妆。
最近在看《博物馆奇妙夜》,有一期提到唐代女子的妆容。让我想起了电视剧《武媚娘》热播的时候,网上出现了好多化武媚娘仿妆的,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眉间的花钿,感觉化个花钿马上就能变成小仙女,就像小时候眉间化个小红点就臭美的不行了。唐代女子除了花钿,化妆的时候还化些什么呢?
一、敷铅粉
还没发明铅粉之前,女子涂的是米粉,但是米粉有一个非常大的 缺点,就是不持久,待妆时间不够长,吃了晚饭涂上粉,没等皇上召见妆就掉了,这就很尴尬了。发明铅粉以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咱们现在看来,铅粉很白,就像现在日本艺伎脸上涂的那样。但是那个时候晚上没有这么亮的灯光,在月光下照着,就没那么白了。
二、抹胭脂
敷完铅粉后就要抹胭脂了,那时候胭脂的价格很高的,因为它是用鲜花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出来,所以成本比较高。唐代女子抹胭脂不像咱们现在涂腮红,她们是要把两个脸蛋涂成红红的,所以看到的唐代出土的仕女文物,都有两个红脸蛋。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那个时候她们觉得那样就是美。
三、画黛眉
为什么叫“黛眉”呢?因为她们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所以叫“黛眉”。唐代女子的黛眉分好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细而长的“峨眉”和宽而阔的“广眉”。古代是“重眉轻眼”,他们认为眉毛比眼睛重要,所以把自己的眉毛刮掉,然后往上化,化的特别长或者特别宽,显示它的重要性。
四、贴花钿
相传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更是盛行开来。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剪成的花样贴在额前。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妆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以红色居多,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花鸟虫鱼,十分美妙新颖。化妆时用呵胶(相传用鱼鳔所制,呵气或沾水就有粘性)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五、贴面靥
面靥就是嘴角两边的小红点,面靥是可以画也可以贴的。其实最开始面靥不是两面都画的,是古代后宫的嫔妃来了月事的时候会在嘴角的一边点一个红点,提醒皇上这几天不能召寝。皇上本来没注意到她,看到嘴角的红点就想,那就过了这几天召这个嫔妃侍寝吧。后来人们为了好看,就在嘴角的两边都画了面靥。大概“笑靥如花”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古代女子画的面靥吧。
六、描斜红
“一抹浓红伴脸斜。”斜红,也称“晓霞妆”,如两道红色的新月装饰于脸侧,酷似两道疤痕。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撞在水晶瓶上,顿时鲜血迸流,犹如朝霞消散,愈后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宫女们便纷纷效仿。在唐代,斜红成为流行的装饰,翩翩一撇,尽展风流。
七、涂唇脂
“朱唇一点桃花殷。”唐代女子酷爱点唇,用朱砂混合动物脂膏制成唇脂,为自己妆成樱桃小口,这就是那个时代美的标准。轻轻一点,又将中国人美唇的审美观念推到了极致。
虽然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不同,但是从古到今,我们都没有停下过追求美的脚步。古人也留下了许多形容美人的诗句。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