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擒鳌拜,撤三番,收台湾,平葛尔丹。在位时间最长的中国皇帝,最后却在传位雍正帝的事情上闹出分歧。
大清朝迁都北京的第二个皇帝。时局困顿,内忧外患之际,小小的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有勇有谋,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稳政局,安天下,尽显一代帝王气度。
最近在某平台经常看到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片段,之前曾看过两遍这部电视剧。对清朝盛世的缔造有所认识。
也是因为两部大戏《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对清史有了兴趣。虽然电视剧中对人物多有演绎,而且有些与正史也有出入,不过,主要事件还是很清晰的做了呈现。
《雍正王朝》对“九子夺嫡”的部分演绎的比较重。主要也是因为,传说雍正帝的继位不够明确有关。
当时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峨,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位皇子候选。
其中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峨,一早就不在康熙的考虑之中。
二阿哥胤礽出生时,生母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康熙答应封其为太子。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这太子命也是够苦,虽然天资聪颖,文武兼备,才能过人。怎奈康熙这个皇阿玛更是身体康健,精力充沛。
太子在康熙身边等了将近四十年,眼看年近不惑,还只能站在康熙身边听政。最后熬不住的胤礽,图谋篡位,被康熙两立两废,最终踢出了竞争队伍。
三阿哥胤祉本身并没有争权的打算。他一心投身国家文化事业,主持编撰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
八阿哥胤禩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是“八贤王”,在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为党羽的集团中,是继位者的热门人选。
只因他的行事方式过于逢迎,同时也在朝廷百官之中广结朋党,这是康熙帝最痛恨的。所以,胤禩虽然深得人心,却并不是康熙心目中的人选。
十三阿哥胤祥,为人仗义,能力出众。与四阿哥胤禛共同立下很多功绩,却唯独不得康熙帝的心。但为人正直的十三阿哥一直辅佐着四阿哥胤禛,从胤禛取得皇位到雍正治理国务,这个十三阿哥胤祥都付出了汗马功劳。
十四阿哥胤禵(也有记载是胤祯),与四阿哥胤禛是一奶同袍的亲兄弟。不过却与八阿哥胤禩走得更近。
胤禵才能出众,领兵打仗立下赫赫战功,被康熙帝封为“大将军王”。也是“九子夺嫡”的热门人选。
只是他的能力出众,缺点也很明显。武将出身好冲动,做事考虑不甚周全。相比较胞兄四阿哥胤禛,可谓差距明显。
因为胤禵驻扎外阜,在康熙驾崩后的第二天才赶回京城。所以对于康熙传位“于四子”还是“十四子”才有了争论。
那么四阿哥胤禛,为什么会成为康熙帝,在废黜了太子胤礽之后,心中的继位人选呢?
四阿哥胤禛勤于政务,办差得力,一心为公。太子在时兢兢业业辅佐太子,太子废时也没有储心替之。可以说是一心为国,不过缺点也有,就是办事过于严谨,缺少通融。这点也可以说为他日后决议推行新政,不畏官员士绅的胁迫,做好了铺垫。
康熙帝的众多皇子中真的是人才济济,每一个都能独当一面。不过也正因如此,让他不好决断。综合考虑,作为国君四阿哥胤禛也真是当之无愧。
对于民间所说的将“十四子”篡改为“于四子”,这也是子虚乌有的。遗诏宣读时是“传位给皇四子胤禛”,所以也就不会有篡改“十四子”的可能。
同时,根据清朝的规矩,这样的文件一定是满文和汉文都有书写的。
汉字可以改,可满文应该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说,康熙帝一早就认准了传位给雍亲王。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
历史上的康乾盛世虽然是指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事实上在康熙时期,清朝的政局得到了稳定,版图得到了统一。但同时国库因为打仗已经空虚,官吏制度也需要整顿。
这样,其实雍正接替康熙帝位之后,并不轻松。他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在位十三年,每日批阅奏折近万字。是最亲整的一位皇帝。
康熙晚年虽然有“九子夺嫡”之困,好在他慧眼识人,在众多才能横溢的皇子中,选中一位最合适的继任者。
因电视剧而对清史的粗略认识,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