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5》)
道,是领导之意。“千乘之国”,简单的说就是诸侯大国。四匹马驾一车合称乘,国家的军赋按照乘来计算,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应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宋代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而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就是如何治国的问题。
敬,《释名》解释为:“警也,恒自肃警也。”有遇事谨慎之意。敬事,简单地说就是敬业,在领导岗位上恪尽职守。
信,就是恪守信用,不用权诈,不朝更夕改。“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是相通的。
节用不必说,但是节并非褊乏吝啬,而是节约用度,不可劳民伤财,奢靡铺张。
关于“爱人”,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认为,古代“人”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指一切人,狭义指的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这里用的是狭义。也就是说孔子在这里爱的是士大夫以上的各阶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产阶层,在古代他们都是通过功勋、世袭、举荐、科举等途径,成为国家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仅和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能直接影响着下层百姓的生活。甚至能够左右舆论,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这里的“民”,指的就是老百姓,役使老百姓的时候要掌握好节令。当然不能因此说,孔子不爱百姓,因为百姓首先要解决的是有关温饱的生存问题,直到孟子之时,“不违农时”也是“王道之始”的具体标志之一。可见在古代要做到“不违农时”是如何之难。
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就会看到孔子在对待中产阶层和百姓的态度上,并无厚此薄彼,只不过是根据他们的生存状态不同,需求不同,在领导他们的时候,所给的优惠政策也不同。但是中产阶级和百姓之间不是隔绝的,百姓可以通过教育教育等各种途径进入中产阶层。这是说明了孔子“有教无类”理念的伟大之处。
《论语集注》中说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五者相因,各有次序”,“敬事而信”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之本,敬又是信之本。
孔子的这段语录,在历史上还有个典故。明代教育家吕柟对学生讲:“《论语》意无穷尽,心紬绎始得。昔赵韩王(即赵普)说‘半部论语佐太平’,若果有得,道千乘之国,一条足矣,何必半部!”《焦氏笔乘》中更有这样的记载:“敢问事业如何?”仲修曰:“事业正自为学中来。只如作一郡,行得《论语》中三句便用之不尽。”彦平曰:“愿闻之。”仲修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也。”彦平佩服其言,每曰:“吾平生操心行己,立朝事君,皆赵君之言有以发之。”
其中虽不免有夸张的成分,却也说明了做事、做学问,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不能读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