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写这么一篇文章的打算,只是无奈于写作灵感这回事,一直迟迟无法下笔。都说灵感来源于生活,我想是的。也许是因为临近高考的原因,最近简书首页关于大学的主题文章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能在首页热门上看到一两篇。显而易见,许多作者对于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悟,我也一样。
如果你问我关于大学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大一的时候我会说是没有多报几个学院社团,多参与几次外出活动,大二的时候我会说是没有多去参加锻炼,导致现在外表看起来愈加死气沉沉,至于现在我会说真后悔没有多旷几节课,就这样辜负了大好时光。
一提到到逃课二字,想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堕落不堪和玩物丧志。在多数人的认知里,逃课这回事本身就罪大恶极,一方面你愧对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如今金榜在畔,却忘了初心;另一方面你愧对了父母,养子十年,辛劳无数,没想却等来如今孩子逃课怠学,不知上进,难免让人寒心。也许此刻,你对逃课也仍然抱着这样的看法,没关系,继续看下去。
为什么有些课不得不逃
(一)有些课的固有的教学方式容易固化你的思想
前阵子,我和一个即将高考的高考考生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他问我:“学长,大学生活是不是特别美好,那是什么样子?”
“那你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又是什么样的?”我没有着急回答,只是抛给他一个反问句。
“嗯...自由,开放,有更多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概就是这样吧,好好复习,考上好的大学你就会懂的。”
我不忍心在高考前破灭他对大学的美好向往,只好含糊其辞。实际上,大学生活虽然美好,但也总免不了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依旧,教学方式固有。
老师备课,讲课,学生预习,听讲,回家做题。这似乎看起来更像是高中生的日常,但确实是大部分国内大学生的课内真实写照。除了机械工程,艺术设计一些个别专业之外,许多大学的很多专业学科仍然偏重于课本的理论知识,而不太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拥有发散性思维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了导致许多大学生只会死啃书本,毕业之后既无一技之长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被多数企业拒之门外。
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式是糟糕的,就像经历高考早是3年前的事,现今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登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什么,而我也敢保证再过几年我一定也早已不记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竹篮打水一场空,努力去学了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这真的算得是一种悲哀。
我会逃掉一些课的原因不外乎也是因为这样,如果去上课对学生而言只是一对一地从老师那里拷贝知识,记笔记,做作业,那我觉得这样做的意义真的不大。因为教科书我们哪个学生手里没有一本,只要愿意沉下心去看,有时候自学都比上课的效率高。人区别于动物的其中一个特点就在于善于思考。
在我看来,老师存在于课堂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课更重要的是引导。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路,独立思考,继而产生一些关于知识要点的讨论。记忆都有时效性,所学知识自然也会随着时间渐渐被遗忘,但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却会让人受益终生。
上课从来都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有老师同学间的观点互换和思维碰撞才能让这一个半小时更具意义。
所以如果有些课有些老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你上着感觉乏味,而那些课程你又自信并且能保证自学能学得更好,那就选择跟我一样逃掉吧。
(二)有些老师责任感不足,上的课也就如鸡肋,食之无味
在刚入学的初始,我也一度每节课必去,从不缺勤,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是种病得治。
闽南语里有个词叫做:话胡烂。大概意思就是遇事乐于瞎扯,讲一些文不对题的内容。
大学三年,我很幸运遇到了好些个上课喜欢话胡烂的老师。说实话,遇到这些老师曾经让我打心底里觉得开心。身为学生,大概真的没有谁会喜欢一整节大课下来,都在照本宣科,死念书本的老师,那未免显得太多无趣。所以老师有时讲一些题外话的确能够起到激活课堂气氛的作用,让一部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当课堂在不觉间就成了故事会,而老师也转换角色变成了评书先生,这样的上课过程再也没能让我心生欢喜。因为结果往往是一整节课下来故事听了不少,该学的知识却一点没会。于是难免每次在课后,都得带着强烈不安的情绪进行自学,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
如果你说这样的老师只是个例。好吧,我承认上课爱跑题,一整节课都在讲故事的老师也许真的不太多。
再讲一个例子。
作为一名吃货,曾经我还上过一门选修课,全称是“品读中国饮食文化”,本来我开课前我还满怀期待总想着讲课老师一定是个对中国饮食文化了解清晰透彻的人,上这样一门课一定会让我收获良多。
但是第一堂课就让我对任课老师大失所望,现实是一整堂课下来他给我们放了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而课上他自己也并没有发表什么的评论和看法。等到课末才缓缓说了一句,你们应该理解中国饮食文化有多源远流长了吧,今天就到这里,下节课继续。
对于这样的老师,你能说些什么?你还会想去上他的下节课吗?我是不会了,所以后来除了极少数的点名的时候,他的课我再也没去过。结果也正如我所意料的那样,期末时,一个同选这门课的朋友告诉我,这门课一整学期下来几乎就是个不间断播放饮食纪录片的过程,全无亮点。那时我心想,还好我有先见之明,逃得够早,不然岂不是要浪费掉太多宝贵时间。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让谁来给我们任课,也无法去强迫每个老师都有优秀的职业责任感,保证每堂课下来都能汲取到必要的营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这门课逃与不逃,如果你也正在为了这些原因而苦恼,在逃课与不逃课的选择间苦苦挣扎,那么现在是时候做决定了。勇敢地对上课说NO!
大部分课都不应该逃
关于为什么有些课不得不逃的原因,你现在应该已经清楚明白了。而关于什么课该逃,什么课不该逃,你可能也已经在心里有了抉择。但是现在我仍然想提醒你,逃课这回事是门学问一定不能全凭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来决定,也不能因为可能某个老师长相面善于是他的课我就一节不去,这全是胡闹和乱来,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
大学里有些课程一定是每个专业都会开设的比如公英,体育,电脑。这些课的学习过程通常伴随着乏味和无趣,让人难免会觉得学着没意思,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热情。
像公英这样的公共课,很多人都会抱着“我从小就学英语,基础还算不错,当真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的心态,每次都想逃掉。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语基础好并不能被当成你逃课的借口,这样的行为是极不负责的。知识本身是极容易被遗忘的,所以才应该勤加复习,而上课正是为更有效地复习提供了条件。不信你试试,一个月不读英语,两个月不读,半年不读,甚至大学四年都别去碰它。我敢打赌毕业之后,你连高中的词汇恐怕都想不起来几个,如此,你还敢说自己读过大学吗?
况且上课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复习,更是为了提高加强。在这个一切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大众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也不失为是种傍身之技,能在之后毕业应聘时为你的履历增色不少。
公英课是这样,体育课,电脑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学校开设体育课是为了让学生多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为今后复杂的工作生活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开设电脑课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用电脑办公的技能,不至于因为无法熟练使用电脑办公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大学里,每门课一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哪个校领导会傻乎乎地去把有限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浪费在不必要的课上。所以如果不是任课老师太过差劲,每门课你都不应该缺勤。
让每次逃课逃有所值
逃课不是不可,但是一定要保证逃有所值。不是所有不逃课的学生都是会学习的好学生,也不是所有逃过课的学生就一定不爱学习。
生活里,做很多事情大多都需要成本。逃课也一样,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再除以每个学期有多少门课,大概就可以算出每逃一节课,需要为此支付多少物质成本。或几十,或上百,代价不可谓不高。但是这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你还可能因为逃课,与许多重要的知识失之交臂,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才是最要命的。
正因为这样,逃了课去做什么事,更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你逃课只是单纯地因为懒,不想去上课。想待宿舍多打几盘游戏,多刷几页微博,多逛几次淘宝,那过去你又为何那么努力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这些事情你在任何一所大学逃了课都可以做,甚至你都不用上大学,待在家里更显得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可以逃课不等于可以怠学。
我也经常逃课,但是我从来不曾把逃课得来的时间花在打游戏,刷微博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是都在学习。所谓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延伸到对社会经验的丰富,对自己不了解领域的探知。只要是因为做这些事,明天的你比今天的自己更进步那就不算是在怠学。
我有一个学长,大学读的也是经济类专业,然而事实上他却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大学四年的时间,他几乎把能逃的专业课都逃了个遍。旷课的时间里,不是跑去旁听他感兴趣的管理系课程就是待图书馆里埋头苦读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书籍,更有甚时,会到社会上去听一些关于此类的讲座。正是靠着这种拼劲,在毕业时,当其他管理系学生还在为如何找寻一份好的实习工作时苦恼时,他已经被一家不小的公司录用到了管理实习生的岗位上。
谁又能说他逃课逃得没有价值,是在虚耗青春。
逃课的时候,或读书,或写字,或去做一些对你成长更有帮助的事,这才算是逃有所值。
大学里,逃课不是不可,但是你对此一定要有着深刻的认知,清楚自己通过逃课是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祝愿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段美好且值得回忆的大学生活。
我是卜默
我一直在这里
期待着每一次与你再见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