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征文的链接,想起早上刚刚读过的简友星满池的文章《豆角》,她的家乡是黑龙江,现在住在上海。十一长假,别人都忙着走亲访友,游山玩水,她却惦记着享受家乡美食。
她提前让侄女从哈尔滨快递来哈尔滨香肠、小肚,还有豆角。快递一到,马上下厨。读她的文章,看她亲手做的排骨炖豆角,那菜香从遥远的上海飘到了东北。她在文中说:
每年春节,我都要买一点家乡的特产。不吃一顿熟悉的家乡菜,仿佛这年过得不完整,总归像少了点什么。
每一颗豆角从生涩绵软再到熟烂,急切想要品尝的心情都会加剧,就像情窦初开的少女,第一次和男孩子见面一样,紧张、忐忑。
把火开到最大又关小,汤汁咕嘟咕嘟的翻滚声无疑是种煎熬,飘出的香味儿唤醒了所有的嗅觉味觉,如果视觉也能品尝的话,我估计拿眼睛就能把它吃完。
我将黄瓜、粉丝、豆腐皮和香菜切丝凉拌了一盘,切了一盘香肠,又盛了一小碟东北大酱,配一组大葱,我就要地道的纯粹的一桌东北菜,加了其他地方的菜种,会影响心情、胃口和氛围。
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久违的家乡菜,胜过人间所有的美味。
读星满池的文章,能够感觉到身在异乡之人,对家乡菜的痴迷。他们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就是家乡菜。
所以,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即使舟车劳顿,也要回家,吃一口地道的家乡菜,看看日渐衰老的父母。家乡的路上走一走,听听家乡的风,闻闻田野的花香,身心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走的时候,虽带不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但是父母装好的那一箱箱、一袋袋家乡特产,哪一颗没有家乡的味道,哪一粒不曾沐浴家乡的阳光雨露。
在日后的每个思乡的夜晚,某个想家的瞬间,拿出一颗品品,找出一粒闻闻,家乡的滋味自然又会涌上心头。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晕车,只在寒暑假回家。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橱柜,寻找一切好吃的,就是吃一口咸菜,也觉得特别香甜。
那时和我同乡的好友,每次返校都把她从家里带回来的好吃的分我一半,也不知为什么,那时的咸鸭蛋怎么就那么好吃。
每次抠一点点直淌油的蛋黄放在舌尖上慢慢品,真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她妈妈做的卤花生那叫一个好吃,到现在还都记着那醇厚的香味儿呢。
婆婆从东北去新疆住过一段时间,回来时有点痴呆的症状。在火车上,她看见对面桌上有一把小葱。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像个小孩子一样,趁人家不注意,偷偷拿来一根,放到嘴里吃得那个香啊,弄得公公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跟人家道歉。
后来人家把小葱都给了婆婆,她一口气都吃完了,不用蘸大酱,也不嫌辣,也许只有这样才算过了瘾。
家乡菜,因为有了家乡两个字,才有滋有味,日思夜想;家乡菜,因为有了妈妈的熬制,才回味无穷,胜过任何山珍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