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去某家游戏公司(后文姑且称A公司吧)做文案写作。
这家公司不但让朋友出力完成已有项目,还让她写新游戏的大纲,工作一上交,朋友立刻就被劝退,前后时间不过两周。
世上本没新鲜事,但仍旧忍不住为她的遭遇感到愤怒。
朋友原先在一家中型游戏公司做了五年文案,工作成绩不错。但那家公司氛围不佳,她就一直想跳槽。赶巧儿,A公司急需文案,它的人事也希望朋友立刻上岗。朋友感觉A公司做恋爱养成游戏,也算对口,就跳过去了。
A公司人不多,加上朋友,也就七八个人。
朋友入职时,是跟着某位编辑。对方的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做的是女性向恋爱养成游戏,先前雇的是一位专事写作的作者,也许是写小说多,她的语言风格很不适合游戏对话,所以才找的你。”
朋友当时觉得:她原先就是负责写网游故事文本的,还玩过很多女性向养成游戏——这不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岗位吗?
但做着做着,朋友发现不对了:
其一,对方催着她快来公司。一到岗,朋友就发现有个大项目直接等着她。她被分配了最后四章情节的内容创作(游戏总共只有十二章),没有指导,没有说明,就只给了个大纲让朋友写,且给她的时间很短,几乎每天都要写到大半夜。
其二,朋友跟的那位编辑根本没带她,并且两人所有的工作互动,对方全不在微信或QQ上沟通(即使发文件过去,对方接收了,也不做“收到了”的反馈),全都面对面沟通。
其三,工作期间赶上十一假期,朋友去法国旅游,编辑居然让她写两个新游戏的大纲,其中包括主干、分支剧情、系统设置以及各种点子。编辑还强调:越详细越好。朋友无法,只能在巴黎下榻的酒店里通宵工作。
其四,虽然朋友在短短两周内(还包括国庆假期)干了这么多活儿,所有新同事都一致说她没有编辑能力,没有策划能力,并且让人感觉到仿佛是人为造成了一个如铁桶般的“你不行”的氛围。
其五,游戏策划从内容到形式,都极端无聊平庸,唯一的亮点就是请了一堆国内有名的CV配音。可是一个游戏不能只靠CV撑场子啊,朋友提了点自己的意见,比如花钱解锁章节的形式并不足以吸引玩家玩下去,用对战、做任务或收集道具的模式反而更能激起玩家继续情节的欲望……结果被编辑呛了一句:“你只是来写东西的,策划不用你操心。”
朋友是个单纯的人,觉得自己是新人,受到苛责也正常,于是便不再多说,低头干活。
不久,很多事都证明了朋友的工作能力。
游戏上线后的阶段反馈,一如朋友预测:游戏前八个章节,章章掉粉率惊人,只有朋友负责的最后四章,掉粉率最低;并且留到最后的玩家,还在游戏论坛里反馈:“没想到前半部分那么平淡,结尾却很精彩。”
而朋友在法国写作的新游戏大纲(其中包括策划,绝非纯写作),更是被老板肯定,说有亮点,可以作为新游戏策划开发。
朋友以为,照这个程度,过试用期转正应该没有难度,却不料新游戏大纲交上去没几天,她就被劝退了。
理由匪夷所思,说是朋友“拖慢了所有人的进度”,是游戏上线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
不但匪夷所思,且细节上各种荒谬:
荒谬一:编辑在朋友入职时说想要游戏风格的文字,不要小说;可她在劝退朋友时,却说自己需要的是小说,不需要游戏风格的文字。
荒谬二:他们说朋友既无策划能力,也无写作能力,既然如此,又为何要用朋友做出的所有成品,乃至上线时一个字都不改?还要拿朋友的大纲开发新游戏?
荒谬三:主编说朋友不用负责策划,那为什么还要用策划能力作为考核标准?
荒谬四:游戏上线其实和预计发售时间是相符的,何来“拖慢”一说?再者说,朋友的工作质量有目共睹,又为何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把责任都让朋友背?
朋友对此显然很懵逼,但还是收拾完东西回家了。后来她觉得应该同老板及相关同事进行沟通,可能这中间存在沟通失灵的误会?
然鹅,对方全员装死。
老板在收到朋友的短信后,就说自己出差,再也没出现。
编辑这几天连班也不去上,说孩子病了,回家带娃。
人事找到了,但表示自己不知情,倒是希望我朋友快速把离职手续办了。
后来朋友找我吐槽,我又找了几个做游戏和创意工作的同学,大家合计了一下,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朋友的工作能力如何,干了多少活,她是肯定过不了试用期的——因为A公司所有人已经口径一致,拿到她的工作成果后,她的任务就结束了。
从老板,到编辑,到人事,对“把她骗来公司干活事后卸磨杀驴”的全过程,有组织,有预谋。它基本是由这几个环节构成的:
环节一:高薪聘请,走正规程序挖角儿
A公司的游戏确实快要上线了,但无论人力还是财力,都难保在预订日期上线,此时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不要新兵蛋子,必须只要一开始就能上手干活的老兵。
但他们遭遇了一个所有小公司都可能遭遇的困境:没钱。
又想用拿得出手的人才,又出不起钱,就只能拿高薪下套。比如A公司给我朋友开出的价格,就远远超出她原先呆的公司的待遇。游戏公司关键还是看待遇,所以朋友也没多想(猎头还是正规公司的),就去了A公司。
可惜她没想到,人家打的是这样一个算盘:我知道雇佣你我要花10,但我只愿意花0.1,那只要在这价值0.1的时间里,让你拼命干完活就可以了。
环节二:不帮不带,工作层层加码
要知道,朋友在A公司只呆了两星期(还包括国庆节假期),而期间完成了游戏里三分之一的文本写作工作,以及两个新游戏大纲的构思,这还不算她对游戏前三分之二文本所进行的校对和其他工作。
她尽管是熟手,但毕竟换了公司,是需要老人提点的。可老员工对她完全不帮不带,不闻不问,只是一直在给她派活儿。可见A公司真正的目的,并非培养新员工,而是纯粹让朋友立刻把活儿干完。
此时,A公司工作处于“游戏上线”阶段,新旧交接——旧的要按时上线,新的企划也要立刻搞出来。朋友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她最急于展现自身价值时,A公司顺水推舟就把该着手的工作都让她做了。
环节三:藏弓烹狗,还让你觉得“都是我的错”
我之所以恶心A公司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因为这个丧心“团队”挖了坑让我朋友跳进去,还不管埋(辞掉工作又不是开玩笑的事),更在于他们从心理上的打压,已经让朋友在一段时间内,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
这帮人渣从我朋友到岗第一天起,就对她的能力进行各种贬低、嘲讽和侮辱。甚至说她的水平,不过就是游戏公司的“边角料”。还假装无意地对她暗示,干不了就早点走。
讽刺的是,他们一边觉得我朋友能力不行,还一边用她的成果——很简单,这就是他们进行心理攻击的目的:一边刺激朋友更认真更加班加点地干活,一边人为给她制造“你不行”的氛围,等朋友被劝退时,就能真的以为都是自己的错。
环节四:收获果实,不留痕迹地让你背锅
被劝退时,朋友相当于被整个团队否认了工作能力。当我问她“是否有有关工作反馈的聊天记录留下,以证明他们前后矛盾”时,朋友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她的同事,从来不用聊天工具同她进行沟通。
因为,怕留下证据。
如果在微信里说你工作做得好,那当我现实中抱怨你能力不行的时候,你拿这个去维权打我脸怎么办?
这个垃圾团队留下了朋友的劳动果实,让她背了一身的责任,再劝退。而且保不齐还是惯犯,否则不会这么习惯性又小心地完全不留聊天记录——毕竟只有经验,才产生“常识”。
事后我同朋友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也后知后觉地发现,受骗迹象虽然隐晦,但也非全无踪迹可寻,尽管一开始不太容易当事者明。很多小企业,利用“试用期”的漏洞,拼命在短时间内压榨员工劳动力,骗取员工劳动成果,这绝非一个小概率事件,而是很多企业都在干的事。
因此,朋友授权我将故事写出,并总结了几点经验,希望有相同工作背景的朋友在换东家时,能相应地小心一些。
1、公司规模多少决定其正规性
朋友是从中型公司跳到A公司的,她先前的东家在人事管理、日常运营方面,就非常正规。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非正规制度,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也因为规模大,人才是不缺少的。很少会有大公司干那种“雇个人骗创意骗劳动再一脚踢走”的事,因为创意人才他们自己就有,根本不缺你这点方案下锅。
只有小公司,人力资源匮乏,才容易四处打歪脑筋。
2、对待新人不帮不带,多半心里有鬼
凡认真做事的企业,都知道帮助新人适应环境和工作有多么重要。不帮不带,只要求新人干活的企业,可能其真实目的,也就只是让人干活而已——你不要奢望除此以外还有发展和进取,甚至你不会等到转正那一天。
3、从公司产品的侧重上,可以看出它是否真的留人
比如朋友接手上线的那个游戏,名为恋爱养成,实际只是一部小说:玩家花钱解锁新章节,完全没有任何娱乐性和新意。
朋友提出可以加入其它娱乐元素(比如收集、战斗、好感度解锁番外),却被编辑斥为“多管闲事”……这里有刁难的成分,但更多原因则是:穷。
穷公司,或者说,并不处于上升通道的公司,其经营重心之一就是没完没了地省钱,把不必要的开销砍掉。为什么只能做纯阅读?就是因为没钱,也不想花钱雇技术人员。所有的钱,都砸在请声优,和在度娘买推广上(度娘推广我买过,一个商业点击二十块,这还是便宜的)。
钱都花在哪里的另一面,就是老板不愿意将钱花在哪里:连雇佣技术人员做更有意思的功能的钱都不愿意花,那他就更不乐意高薪聘请一个文案作者了。
4、试用期就让你独自负责一个、甚至多个创意企划
有的朋友可能有疑问:试用期我得努力留下来啊,人家让我做,我能不做吗?
我觉得,当然可以做,但也要综合其他情境考虑这个要求是否合理。
就拿我朋友国庆期间接到的写新游戏大纲这一任务来讲,就是完全不合理的。当时公司所有人都在放假,为什么单让她写?而且要得还特别急,让她两天之内赶出。提这个工作要求的时间,恰恰是前一个游戏刚上线之后。可见是因为公司到了要费尽心思榨取她最后一点价值的deadline——她呆的时间越长,公司投入就越大,那就必须让她多做东西出来。
5、进公司时,你被分配的工作是否处于中期或收尾阶段
这是一种套路,有的小公司为了赶项目,到了项目中后期会临时招几个人,干俩月辞掉。此时往往还没出试用期,人力又便宜又想表现自己。当然,这一点也得结合情境看。
6、试用期过长,本身就值得怀疑
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朋友的试用期是六个月。由此可逆推,A公司“计划”同她签订为期至少三年以上的劳动合同。
但这对于小公司而言,是风险极大的事。小公司由于人员流动极快,通常都很需要人干活,缩短试用期可以保证人员迅速上岗。再就是短期雇佣灵活性更大,不至于养闲人,所以试用期到六个月的很少。
7、周围人对你的态度基本都是负面的
朋友在A公司中,所有同事都对她的工作能力进行一致打压。她的被劝退,据老板自己说,也是公司全体员工一致表示同意。
听起来够民主的,但如果是商量好的呢?
一个正常公司,大部分员工对于新人的态度,应该是中性的——因为不了解。
朋友在A公司不过工作了两周,两周相对于整个试用期,不过十二分之一(朋友的试用期六个月),怎么可能对一个人完全了解呢?但居然一致差评。以我朋友一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在上家公司优秀的工作成绩来看,这是极端反常的。如果不是事先商量好,根本无法解释。
A公司也有这样做的动机:这种骗劳动成果和创意的公司,是不可能承认自己在“骗”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劝退一名新人,那必须得是新人的错,不是公司的错(法律也规定试用期中,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可以解雇)——必须人工营造一种归咎于被雇佣者的氛围,最好让对方承认错在自己,这是最圆满的结局。
朋友走的时候,老板躲起来了,所有离职事宜都是人事在同她谈。朋友得到的,只有两个星期的工资,应该还给了她国庆期间加班的三倍薪资——但这同她受到的心理伤害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对朋友的遭遇,我非常愤怒:她只不过是认真干活而已,没有出错,却遭到针对她个人能力的刻意贬损诋毁。我更恨那些为虎作伥者,我就不相信他们不知道自己老板干的都是哪些勾当。或许离开那间公司,这帮人还原成个体,一个个仿佛都是好人——可当他们同老板上下勾结起来,诈骗另一个劳动者的血汗时,她们的面目,必定是狰狞的。
朋友决定不再想这件事,也默认吃了哑巴亏。但她同我说:“经过这次,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职场中无可替代的人,而该被炒掉的,是那些真正无所事事,靠欺骗来换饭碗的家伙。”她讲:“Idea,不过只是一个项目链条的起点而已,它不算什么;真正核心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综合起来的素质,这些人,既不具有它们,也不配享受它们创造出的回馈。”
而朋友又说:“也真是想不到,现在的人会坏成这个样子。几个女同事还都有孩子,就不怕缺德缺到报应到孩子身上吗?”
显然这帮人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
就像他们从来也没思考过,自己从事游戏行业的初心的归处:初心不再,并不可悲,因为身为一个人,他的品质和本色是终究会融入他的人生的——无论这人生中,有没有初心的舞台;而认同丛林法则,变成同社会黑暗沆瀣一气的渣滓,这却是另一回事。
它的的确确是另一回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