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订阅《每天一本小人书》,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是3月2日,我们要讲的小人书故事是《大禹治水》。
讲天神鲧的儿子禹,继承父志,治理洪水,在治水的过程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成为后世美谈这个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对征服天灾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愿望,至今还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上古时候,洪水泛滥。天神鲧偷了祖父天帝的宝物“息壤”去平息洪水。天帝盛怒之下,收回“息壤”,将鲧杀死在羽山。洪水又泛滥起来。
鲧含恨而死,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大为吃惊,忙派天神携带一把叫做“吴刀”的宝刀去羽山察看。
天神用“吴刀”去剖鲧的尸体。只听见“劈拍”一声,从鲧的肚子里,飞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
鲧随即化为黄龙,仰头向禹点了三下,象是在说:“你好好干吧!我把治理洪水的大事托付给你了!”说罢,跳入羽山深渊,再也没有出现。
天帝知道情况后,更为吃惊。万一禹来为父亲报仇,如何是好!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天神匆忙来报,说禹在天庭外求见。
谁知禹见了天帝,丝毫无报仇之意,只说继承父亲遗志,去下界治水,特来借“息壤”一用。天帝方放下心来,不仅借“息壤”给他,还派天神应龙协助他治水。
禹忙不及地向水里抛“息壤”,一块“息壤”抛下去,水里马上出现一块陆地。禹还嫌速度慢,抓上一大把“息壤”,向水中投去。
“息壤”落入水中,立刻出现成片的陆地。躲在山洞避难的百姓陆续走出洞来,向禹和应龙招手欢呼!
谁知这下惹怒了水神共工。他亲自作法,掀起洪波淹向四面八方,一直淹到了空桑一带(今山东曲阜)。
禹大怒,召集群神在茅山计议,如何对付共工。力大无穷的防风氏来晚了,大禹责备他。防风氏哪把大禹放在眼里,大摇大摆,睬也不睬。
禹当场杀了防风氏。在场诸神见禹执法严明,个个敬畏,表示愿意听从号令,合力攻打共工。
禹率领群神来战共工。共工雖啸聚了无数水怪迎战诸神,但他们终究不是诸神的对手,一交锋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败下阵来。
共工不敢恋战,掉头就逃。余下的水怪死的死,伤的伤。这一战,禹大获全胜!
打败了共工,禹送别天下群神,继续治水。哪里水深,他便用“息壤”填平。“息壤”投多了,隆起来,据说就是后来的四方大山。
禹知道单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行,还应该疏江导河。他叫应龙用尾巴划地,自己领着百姓沿着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开凿河道,把洪水引向河里。
禹来到黄河边,一条人头鱼身的大白鱼,捧着水淋淋的大青石头跳出来。石头上弯弯曲曲有许多花纹。这是河伯特地送给禹的治水图啊,禹高兴极了。
禹带着大青石沿着滔滔的黄河查看水势。到了龙门山(在今山西、陕西交界处),黄河的水流不过去,往回倒流,反把上游的孟门山淹没了。要让奔腾的黄河水畅流无阻,只有把这座龙门山劈开!
禹率领群神开凿龙门山,开来开去开不通,倒发现一个很深很大的岩洞。禹便叫大家在外面等着,独自去洞里探看。
禹正想打个火把,却见前面有个东西在闪闪发亮,便对着亮光走去。
原来是一条头上生角、嘴里衔了颗夜明珠的大黑蛇。大黑蛇见了禹,掉转头向前爬行,象是要带禹到一个地方去。
禹跟着大黑蛇来到一座大殿,只见殿堂中有个人首蛇身的大神,忙问道:“你莫不是华胥氏的儿子伏羲吗?”“是呀!”大神点点头。
伏羲送给禹一支一尺二寸长的玉简,要他留着治水时丈量天地用。这真是雪中送炭呀!禹感谢极了。
禹出洞后用玉简量了龙门山的山势高低,很快制定了开凿龙门山切实可行的方案。
然后运用神力劈山。只听见“哗”的一声巨响,龙门山一劈两半。黄河水咆哮着,穿过龙门,直泻千里。
波涛的喧啸声惊动了鲤鱼涧的鲤鱼们,他们争着向龙门跳去,跳过去的,顿时化成一条条龙,盘旋飞舞在应龙左右。
禹知道这是群龙愿意留下来与应龙治水的意思,便命令他们把黄河之水迅速导向下游。
迎面一座砥柱山挡住去路。禹亲自察看地形。
禹用玉简反复丈量,在砥柱山开了三座门:“鬼门”、“神门”、“人门”。
禹在山上没有水喝,亲自动手打井。为了让这一带的百姓也喝上一点清甜的水,他一连开了七口井。后来这地方就称为“七井三门”。
黄河治好了。禹转向南面去治淮河。他走到桐柏山下,见那里老是刮大风、响大雷,知道这是一种妖物在作怪,便派天神童律和乌木由去除怪。
天神童律和乌木由在桐柏山南找到了怪物。那怪叫“无支祁”,因形相凶狠,童律和乌木由不敢上前。
童律和乌木由跑回来向禹诉说,禹又派天神庚辰去除妖。
这时,各种山精水怪奔走号叫,为无支祁呐喊助威。庚辰毫不畏惧,抖擞精神,抡起大戟直对怪物戳去!
只一下,就戳中无支祁的要害。吓得山精水怪一哄而散。庚辰用根大铁索往无支祁的颈脖一套,将他的鼻孔穿上金铃,镇压在龟山脚下。
淮河和涡水一带顿时风波平息,树木山石也不再发出怪啸声。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禹告别淮河百姓,动身到别处去。
禹巡查到了长江流域,沿着长江上游视察巴山蜀水。只见长江水在狭窄的峡谷中回旋曲折,不能向东畅游。便计划着让群龙凿峡引水。
有一条神龙工作时漫不经心,开错了方向。长江水沿着这错开的峡道横冲直撞,急流冲击,峡谷震荡,真是惊心动魄!
禹又惊又恼,忙带领诸神赶来补救。并把那条不负责任的蠢龙就地斩杀,以儆后者。至今在巫峡中还保留着“错开峡”和“斩龙台”的古迹。
长江治好了,禹遣散了群龙,独自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沿江巡查。百姓们见他又瘦又黑,都心疼地劝他就地安家休养身体。禹总是婉言谢绝。
禹三十岁那年来到涂山(浙江绍兴县西北),一只九尾狐朝他摆舞。使他想起一首民谣:谁见了九尾狐,谁就可以做国王;谁娶了涂山的女儿,谁的家道就兴旺。他想:难道是叫我在这里成家的预兆?
涂山地方有个女子叫女娇,禹一见她,就觉得很合心意,决心娶她做妻子。但因为南方灾情严重,禹还是不愿停留,径直往南方察看灾情去了。
女娇知道后,也对禹发生了爱慕之情。她经常到涂山南面的小山上眺望禹,但每次都是失望的归来。她凄凉地唱道:“候人兮猗!”(意思是:等候人啊,多么的长久哟!)据说这就是南国最早的一首歌。
几年后,禹终于从南方回到涂山,和女娇在台桑这地方结了婚。
婚后四天,禹便把女娇送到他的老家太行山西的安邑(即后人所说的禹都),自己又到别的地方去治理洪水。
有一次,禹治水到了安邑,路过家门,他不进去。这样前后一共有三次。
女娇知道后,每天在家门口守候。果然禹又过门不入,女娇连忙追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愿意跟随禹去治水,帮助禹照料生活。禹只好同意了。
有一次,禹来到辕山(在河南偃师东南)前。只见那山势险峻,山路象车辕般的回还往复。要打通这座山,使水流经过,得花很大的工夫。
禹在山脚下找个地方,让女娇歇下做饭,自己准备上山打洞。临走时对女娇说:“我在山崖上挂面鼓,你听到鼓声就给我送饭来吧!”
禹一个人上山打洞,累得满头大汗,进度仍然很慢。
禹摇身一变,化做一头毛茸茸的大黑熊,拚着自己的力气来凿山开路。
一不当心,后脚爪带起一块石头,飞向山崖。只听见“咚”的一声,不偏不倚正打在那面鼓上。
山下的女娇听见鼓声,便急急忙送饭上山。她见一头大黑熊在那里埋头猛干,禹却不知哪儿去了,不由惊叫起来。
禹急着向女娇说明情况,但又忘了变回人形。女娇哪里知道底细,吓得拚命逃跑。
女娇一直跑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县)脚下,实在跑不动了,她想歇一歇,回头一望,那头大黑熊还是紧追不放。
女娇无路可走,一急之下,竟化做一块巨石。直到这时候,禹才发觉女娇是被自己这副模样吓得变成了石头。
禹赶快恢复人形,跑到女娇变的石头面前,向她说明刚才的误会。可是女娇却再也不会开口了。
禹伤心地对女娇说:“你不理我也罢!你把儿子给我吧!”禹的话刚说完,石头突然裂开一条缝,迸出一个孩子来。
禹给孩子取名“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禹初步平息了洪水,他的儿子启也长大了。禹对启说:“你留在中原和百姓们一起种庄稼吧,我要到九州万国游历考察,要过几年才回来呢!”
禹先到东方的扶桑,那是太阳出来的地方。他沐浴着灿烂的旭日光辉,看到了百姓们在土地上耕耘播种的繁忙景象。
禹又到羽民国,见国人都生有一对翅膀,可以在地上行走,也可以在空中飞行。洪水来时他们都飞到山岗上避难,死亡较少。所以现在人口众多,市面繁荣。
禹来到贯胸国与裸民国交界处,见贯胸国的人个个胸口有一大洞,裸民国却个个赤精着身子。奇怪的是:贯胸国的人由赤精着身子的裸民,用一根树干对穿前后胸抬着走。
禹又到西方去,刚到巫山,就远远看见炎帝的小女儿瑶姬的精魂在那里兴云降雨。禹想,现在正是需要雨露滋润万物的时候,这真是及时雨啊!
禹又转向北海地区。他到过跂踵国、无肠国……见那里消除了水患,百姓生活得很好,心里非常高兴。
禹到天庭向天帝报告了治水经过。交还了宝物“息壤”。天帝赐给他一块叫做“元珪”的上方下圆的黑色玉石,作为嘉奖。
禹又到人间的皇帝舜那儿报告治水的经过。舜很感动,对禹说:“我已经老了,这个皇位让给你吧!希望你今后继续为天下百姓多办事,办好事。”
舜皇禅让,很得民心。禹推辞不得,便即了皇位。群臣上朝祝贺,禹勉励大家同心协力把国家治好,让人民安居乐业。
九州万国的诸侯知道禹做了天子,便纷纷携带礼物前来朝贺。各国贡献的铜铁之类的金属一时堆积如山
禹命人把这些铜铁金属铸成九个大鼎。大鼎铸成后,每一个鼎由九万个人拉,才拉得动。全国的百姓都来帮忙,把九个鼎分列在荆山脚下。
九个闪闪发光的鼎上画着九州万国的妖魔图象,好使百姓一看就知道怎样辟邪除妖。这九个宝鼎是禹治水功德的象征。后世人纪念禹的功德,尊称他为大禹。
感谢订阅连载《每天一本小人书》,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