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概是不爱吃饭的缘故,总是比同龄人瘦小些。想来应该和住郊区伙食不丰有些关系。
幸亏,隔几周大人们都会去市区赶集。每逢那几天总特别乖,生怕一个失误就不被带走。那时的大人都好骗的很,对他们来说,乖的定义就是听话,只要听话他们就会认为你的表现很乖,于是就会满足你的一些需求,比如带你去赶集。现在来看,在这种交易中,各方需求都很明确,交易对手间很公平,于是双方适妥协后完成交易就格外容易。,
赶集那天早上总会起的特别早,然后乘着大人准备的时候,你要慎重的思考今天要吃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吃错了就要隔好几周再去。
想好后出门,坐87路,巨龙车,感觉老长老长了。这车虽然能装好多人但每次到站调头总要花好多时间,有时候调头调了一半熄了火,所有站台乘客还要去推。小孩和司机自然不用在外面推车。
可那个焦躁啊!
87路是不到市区集市的。下了车要走一段火车道。那时的火车道是半开放的,火车要来的时候,路口会铛铛的响,这时是不让行人进入的,需等火车彻底通过后才能放行。虽然时间不长且大家都在陪你等。
可那个焦躁啊!
为了省点距离,那时候会走铁轨。其实,无非是些木枕加些石子的小路,但这路总会给人一种类似惆怅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描述,小时候没能力描述,大了却没法精确体会。兴许这种感觉是因为这条路带走了些本该留下的东西吧。
出了火车道,就有生煎铺。必须吃一两锅贴才肯继续走,记得那时候锅贴是一块五一两,而当时西瓜是2毛一斤。这样算来,这锅贴如果在现在大概15元四个。还真不便宜。可死皮赖脸的不走加上回家继续听话的承诺总够和大人换四只生煎的。谈判学的基础是需求程度对等,这种明显是不对等的情况下,你必须要在自己的天平上放更多筹码,以让对方无法拒绝。
吃了生煎,再走一段就是集市,其实集市到底有什么已经记不清。大概是些日用品和蔬菜吧,印象最深的是集市门口有一排点心店。奶奶喜欢老虎脚爪,妈喜欢糯米饺,爸喜欢咸大饼,我都喜欢。然后暗自想,长大了一定天天来这里吃早餐。
那个集市叫柿子湾,后来长大才知道那是市区很穷的地方。然后柿子湾被拆迁,现在叫宜山路。
前几天吃了顿24小时早餐。油条加咸豆浆,共7元。
终于吃了顿那时的早餐,
不用谈判,
也不用学乖。
还,
会不会天天来这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