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草与芦苇
孔子说:“夫政也者,蒲卢也”。蒲卢是什么?为什么孔子用它来比喻政事?
通常解释蒲卢为蒲草和芦苇。蒲草的正名是水烛,香蒲科香蒲属水生或沼生多年草本植物,植株高大,地上茎直立粗壮,叶片较长,雌花序粗大,叶鞘抱茎,小坚果长椭圆形,种子深褐色。蒲草分布较广,常生长于河湖岸边的沼泽地。蒲草是一种野生蔬菜,其假茎白嫩部分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可以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花粉入药,称“蒲黄”,能消炎、止血、利尿;雌花当作“蒲绒”,可填床枕或坐垫。花序可作切花或干花。水烛是中国传统的水景花卉,用于美化水面和湿地。水烛的叶片可作编织材料,茎叶纤维可造纸。而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芦苇浑身是宝,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防脑炎等功能。芦茎、芦根还可以用于造纸行业,以及生物制剂。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古人用芦苇制扫把。芦苇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大面积的芦苇不仅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形成的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
由上可见,比较蒲草与芦苇,两者都是生于河湖岸边、沼泽地,临水的地方,容易生长,是常见的景观植物,可美化环境。两者都是可以入药,有消炎、解毒、利尿等功能,皆可有利于人。这两方面,我想那时的孔子是知道的。至于两者都可以用来造纸,那孔子时代,还不得而知。那么孔子为什么用蒲卢来比喻政事?需要联系上下文,孔子说的这句话,来自《中庸》第二十章,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那么看看上文: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意思是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多钟树木,保护环境,与种蒲卢有联系,蒲卢易于种植,生长快速,与种树一样,可以有保护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再看下文: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思是为政在于实施仁政,以人为本,以修身为本,在修仁道。也就是为政本质上就是要爱人,服务人,有利于人。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用蒲卢来比喻政事,因为两者都是为人服务,有利于人。而蒲卢,对人要求不多,却无私贡献给人不小,甚至是舍己为人。所以,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来说为什么用蒲卢来比喻政事,而当我们了解之后,不由觉得孔子用的比喻是非常恰当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所以读书,遇到有不明存疑的地方,一定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正如《中庸》里说: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白云山人201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