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4小时》
看名字以为是一本关于工作效率的书,
实际蕴含了一个另外的课题:退休。
延迟退休
不少消息提到,等到90后退休可能要到60-70岁,而目前退休政策无非是到法定退休年龄比如55岁、60岁开始不工作,然后开始“享受”生活。
但是由于生活惯性和年龄(虽然部分人50-60岁还是很精神,但是确实没有年轻时候的体力与活力),现实是一旦停下工作变得无所事事或者感觉到失去价值,那些年轻时还未得到的人生体验即便有了金钱和时间,但到年过半百也不再适合去尝试了,有一种“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失落感。
FIRE运动
FIRE运动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旨在提早进入退休状态,让人可以在年轻时就享受退休。
大部分是在讨论要攒够多少钱才能退休,通过那些投资组合及被动收入可以达到退休状态,无房贷无车贷无孩就成了优势。还有部分原先FIRE了但是后续有了孩子或者在投资收益变化的情况下导致FIRE失败,然后又开始重新找工作。
现实是,在经济大环境下,想要通过投资收益来稳定得到满足物质水平不变的生活也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比如400万?同时保持年化4%,但得要先有这个本金,其次还要有持续4%的稳定收益,以及几十年不变化的物价水平。显然这每一条都没那么容易,达不到要求那就放低标准吧,于是“躺平”又出圈了,有点存款,找个小城呆着,又是另外一种方法。
躺平
躺平就解决一切了?似乎也没有,羡慕有些人能躺平,但是自己躺平了,又好像差点意思,躺平了又好像没完全躺平。也许悠闲的日子再次变得平淡,没有激情的日子和为了工作麻木的日子好像都不那么完美,一切稳定得毫无波澜,像是小船漫无目的的漂浮在平静的湖面中央,是3句话就能概括一生的生活,带着某种不甘。
有部分博主开始寻找宜居小城,考察物价、交通、气候、经济、医疗等,但是又不是所有人都有随时迁移的勇气,照顾父母、孩子教育、工作机会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吾心安处是吾家。心不安,何处才是家?
我们逃避的,我们追逐的
《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提到其中2个点比较吸引我:
1.定期分配一生的休整期和冒险期(即迷你退休)。
2.意识到完全的休息并不是目标,做令人兴奋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目标。
第1点,解决了退休制度上的问题。把“迷你退休”分配到整个一生,而不是把休息和享乐一再延迟统统放到退休以后。只在身体机能处于最高效的时候工作,生活才会更充实和愉悦。
第2点,提供了一种思考,就是我们终其一生追逐的是什么?工作是为了尽早的退休,然后完全的休息吗?退休是预防出现最坏情况的保险。退休就是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你不喜欢自己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所从事的工作。
我们追逐的是体验,但这种体验不仅仅只是物质与风景。模版式人生不适合你。
“环游世界”、“归隐山林”、“阶级跨越”,把自己套进模版里,总要切去些边边角角,追寻新鲜感和刺激,去竞争,去追逐一个个浪潮和打卡,这些也许能带来一些心理安慰,但时间长了也会疲倦。有些人很年轻已经在环游世界的路上,有些人花了10-20年已经环游完世界了,但之后呢,再多物质和风景也许能抚慰一时,但若心是空虚的,终也填不满。
所以,比起现在就放下一切,逃到山间;又或是煎熬等待退休那天的解脱。更多的是去思考和体会,我们到底在逃避和追逐什么?
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旅行、交际、戏剧,去学习一项技能、去看别人的生活来获得不曾经历的一切,去尝试自己的想法来丰富自己的平淡日子。
但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体验中汲取力量,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和追寻目标。
去拿起,再放下;去变,再不变,最终体会与成长。对某些物质、体验去魅,利用迷你退休,去找到真正的风景、进行真正的休息,进行真正的交流,用心体会什么才是重要的事。
其实,没有哪个概念完全适合所有人,概念是笼统概括,退休政策也是社会框架下的大规则,方便社会管理,FIRE运动也是一个概念。但人是独立个体,自己生活自己知道,那么就完全可以伴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用让某个概念去框住自己,担心一旦有点不一样了,就全盘否定或者放弃。参与者是人,想法也是变化的,大可以在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尝试、调整、再尝试。
题外话:
最近天气暖和了,想要重新开始锻炼,想着可以通过游戏形式来锻炼,所以准备租一个健身环。听到有博主在讲解switch塞尔达这个游戏时说到,它的可玩性,就是它不用像是很多游戏一样只有升级打怪一条路可以走,即便你整天爬山、骑马、打猎、欣赏风景也是可以的, 你是自由的。我想很多深入人心的游戏都不止是打怪升级这一条主线,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更多的是和角色主人公一同经历各种故事和挑战、体验旅途的风景,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