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选择恐惧,只有内心不够强大
每当我听到看到“选择恐惧症”,心中就会浮现一头“布里丹之驴”。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的毛驴,因为不知道吃哪堆干草更好,哪堆看起来都不是最好吃的,最后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现实之中,大多数人都和这头驴子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虑自己要选什么”不仅会让他们烦躁,有时还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证据,从抱怨菜单太长、网购推荐的物品太多,到专业、工作的选择。
刚开始在某宝上网购衣服的时候,不看个十几页,不肯罢手,因为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最后就是挑花眼,自己的标准一变再变,浪费休息时间,陷入烦躁之中。老公说,你先明确你要买衣服的款式,什么场合穿,价格最好不是第一选择,有个心理定价就好。别觉得我就是想买一件衣服,差不多合适漂亮,要求不高咋这么难呢?这种想法就好比种地东一耙子西一耙子,最后可能颗粒无收。
如果你对自身没有明确的把握感,你很容易会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中。
有人戏谑地说:相比没有选择我更希望有选择恐惧症。这可能在某个角度说明,有此症状的人物质方面比较富足,精神上追求完美。
美国心理学家 Amos Tversky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描述了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你月收入3万5,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万8;
情况二:你月收入3万3,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万。
当研究者问,“你觉得你在哪种情况下会更幸福?”有62%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只有38%选择第一种。但如果研究者的提问方式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只有16%的人选择了第二种,仍然有84%的人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
选择越多越痛苦,选项越好也会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