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记得很小的时候,余光中这首《乡愁》就被我们背诵吟唱。从那时起我们的大脑中就出现了“票”这个概念。
而我们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角就是油票的远房亲戚——火车票。
提到火车票,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春节,想到了故乡,想到了故乡的亲人们。然而春运时期的“一票难求”却总能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中无情的拉回现实,给我们归家的旅途增添了一丝阴影。
火车票总能让我们倍感亲切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一丝丝的焦虑。
没到年关,“一票难求”、“黄牛党”、“春运”、“人山人海”这些概念就像梦魇一样时时浮现在我们的大脑之中,挥之不去。就连人们彼此见面的问候语都改成了“抢到票了吗?”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这枚让我们爱恨交加的火车票。
1、供需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你只要教一只鹦鹉,让他学会说需求与供给这两个词,他就成了一位经济学家。
可见供需定律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为何春运有如此大的需求呢?
①、在中国,因为地区的资源和发展的不平衡,使大量的劳动力迁至资源充足、经济发展的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人口大规模的流向这些经济发展的城市和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户籍制度又比较复杂,落户难,定居扎根的成本高,即便是在当地打工多年,依旧难以生根。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百分之八十的人身处他乡。而又由于制度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长期分离,再加上春节回家走亲访邻又是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致使春节回家过年的愿望异常强烈。需求弹性很低,近乎刚性需求。
②、以现有的价格来分析,乘坐火车的性价比远高于汽车、飞机和自驾等其他交通方式。很多人从经济性的方面考虑,更愿意乘坐火车。这样进一步扩大了对火车票的需求。
③、由于巨大的受众群体,自然产生巨大的利益驱动,致使“黄牛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票源,转手倒卖,进一步加强了可得票源的紧缺感。
④、虽然每年都会加开列车,提升运力。但运力不能为满足春运的需求而随意的提升。否则就会造成淡季资源的巨大浪费。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面对火车票供小于求这个现实。而供小于求这个现实必然增强票源的稀缺性。增强的稀缺性必然要由提升的价格来买单。由于政府的管制,稳定的票价与票源稀缺性的增加导致了短缺,商品一旦短缺,单纯的从价格方面来获取就受到了限制。必须引入除价格以外其他方式竞争的加入。这也就造成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想要打破这种局面,那就要把火车票当成一件商品交与市场,让火车票的获取由价格说了算。
2、火车票必须涨价
薛兆丰老师因早年提出“火车票价不够高,必须涨价”这个观点而被骂了17年有余。想想还挺恐怖的。回首以往,我突然觉得这部分人里面一定还有我,而且排名还挺考前。(哈哈,薛老师,对不住了,原谅以前我的年幼无知,才疏学浅!)
为什么火车票必须涨价呢?
①、回家过年并非刚需
回家过年是刚需吗?很多人认为是,刚需的商品,价格就不在起作用。如果是刚需,那就是说无论多贵的票,人们都要买来回家过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亲眼看到公司里有些人为了每天七八百块钱的加班费而推迟到年后才回家。
这就说明回家过年并非刚需,起码对这些人来说不是刚需。理论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刚需,需求是随价格变动的。一件商品,价格足够高就变成了奢侈品,价格足够低就变成了必需品。所以回家过年并非刚需。
②、不提价的危害
对铁路部门而言,低廉的票价,不仅利润低,有时还会面临亏损,导致服务质量的降低。
对整个社会而言,低票价还会导致整体社会效益的降低。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由需求决定,即使售价低于其真实价格,市场也会用它无形的手从其他地方对散失的价值进行弥补。
如今的低票价造成了“拥挤的长队”,“黄牛党”等现象。而散失的价值就需要人们用时间成本(排队,起早贪黑刷票)和额外的金钱成本(出高价从黄牛那里购买)为之买单。
人们在排队或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车票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使社会整体效益降低。
③、提价带来的好处
而价格的提高,恰恰是过滤掉了那些对回家过年没有那么强烈需求的一部分人。分散了集中的需求。
将火车票的定价交与市场,由价格来决定。票价提升必然导致需求的降低,从而促使供需关系的平衡。由于现实价格与真实价格相差无几,就避免了寻租现象的“黄牛党”。进而良性循环。
由于可以通过高价格买到火车票,人们不会再为一枚火车票而四处奔波,劳心劳力。这节省下来的精力和巨大的时间资源就可以用在金钱的获取上,而获取金钱必然要提供价值,这样就会促使整体社会效率的提升。
3、“黄牛党”的贡献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有一篇很重要的论文《一种价格管制理论》,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命题是:
①、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的耗散
②、人是损失最小化的动物,人们会依次选择那些能够最大程度挽回价格损失的竞争方式,从而使的损失最小化。
拿火车票来说,它实际价值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差值,就是资源的耗散。而人们会优先选择那些能够最大化程度挽回价格损失的竞争方式,比如:排长队,找黄牛,起早贪黑上网刷车票等方式。这些方式变相的将那些散失的损耗加在人们头上。变相的提高了价格。
在需求大量增加,供给却无弹性的情况下。实际需求数量与供给量的差值就导致了短缺量。经济学上,短缺是因为价格被管制所导致。短缺的商品,价格失去了部分的作用,即仅仅依靠价格买不到,人们还必须加入除价格以外的其他竞争方式。
由于火车票的稀缺性,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明显高于车票的实际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形成了经济学上的“租值”。可观的“租值”成为寻租者追求的目标。于是腐败和“黄牛党”应运而生。
黄牛党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票源的进一步稀缺,但却为社会节约了无谓的损失。很多时间成本高的人在黄牛党那里得到了福利,他们不需要排长长的队伍,也不需要起早贪黑的刷票。只要多加几十到上百块钱,票就轻松搞定。黄牛党为这些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这群人恰恰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
以上分析,仅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春运问题。然而火车票真的只需要提价就能解决问题吗?
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牛奶可乐经济学》中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为什么畅销书通常卖的便宜一些,而热门的电影票却很贵。书中给出的解释是:畅销书的需求受外界的限制较小,主要受价格限制,弹性比较大,价格稍微调低就会造成需求量的大增。而热门电影票却不同,因为其受电影院的限制,弹性低,热门电影票即使不降低票价,也能达到场场爆满,即使降价,因为已经几近饱和,需求量的提升并不高。所以生活中会出现以上的现象。
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学原理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我们在用经济学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外界条件的制约。
就拿火车票来说,票价是否要提高?提高多少?(面对弹性如此之低的需求,提高300、500、还是1000)由谁来提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将经济学与中国的社会形态,铁路在中国具有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政府的管制作用,火车票的公益性,打造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等角度考虑,或许才能得出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