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气温骤降,久违的雪花也纷纷扬扬的落了下来,可老师们对语文的热情丝毫未减半分。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如期而至。老师们积极投入这场盛宴中,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在两天的学习之后,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反思记录如下:
1.具备编者意识。在这几场的课例学习中,执教者都有这种编者意识,精准把握教材,站在编者的角度设计活泼,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孩子高效完成学习。具有编者意识,能够很好的把握教材,统编教材的编排一直都是螺旋上升的,有剃度的。比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开始铺垫,让孩子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到三上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到三下理解句子,到高年级段又进行了延伸。所以具备编者意识,能让我们在对应的学段中,理解把握教材目标,不至于过分拔高要求或者降低难度,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也能够针对教材和孩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有剃度的练习。具备编者意识,能够让我们在驾驭课堂,驾驭教材时,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2.朗读训练。语文的四大能力也是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的训练,看似非常简单,但在课堂上该如何落实,其实也是很有学问的。在这几场课堂中,老师们都注重引导孩子用多种形式读书。比如师生合作读,同桌读,自读,小组读,配乐读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朗读。并且朗读的背后还要思考读,只有思考真正发生了,孩子才能读明白读懂课文内容,才能有自己的见解,才能在课堂上有交流。而在这个过程,老师没有为了让课堂看着流畅去剥夺孩子的读书时间,而是真实的给孩子留够留足读书思考的时间,及时孩子没有回答准确,也不急得往下进行,是真正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为了孩子真正学习的课堂。在读后,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尽量的让更多的孩子发声。
3.方法渗透。统编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不过多的注重人文感情,而是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学会表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方法的指引,在这几堂课中,老师们都注重方法指引,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习作,感受语言文字的有趣,激发了孩子敢于表达,用于表达的兴趣。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让孩子阅读课文的语言,去发现作者的表达技巧,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们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让孩子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