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子粑
我不是一个对吃特别讲究的人,更谈不上吃货。美食于我而言,只是味道好一点而已,并无特别之处。
可是有天,下班回家,走过公交站台,我看到有个摊位上摆着一台一层的纽子粑,一时间,瞳孔放大,心喜眉展,赶忙跟老板买了几个,还没有走到家里,就忍不住拿一个出来吃,咬在嘴里,咽进喉咙,熟悉的味道,刹那间把我带回儿时的小镇。
小镇依山傍水,因为一条小河从中穿过,遂以河名为镇名,唤凉亭镇。小时候镇上有很多卖早点的,像油条、煎饺这些油炸食品凉了就不好吃,所以这些店往往是开个店面,垒上灶台,架好烤锅,等客人上门。而纽子粑、荞麦粑这些反而冷了更好吃,所以每天上完早自习,回到家中,就会听到门外一声声叫卖——“纽子粑咯”、“荞麦粑咯”、“米糕咯~”,由远及近,一家家准备好钱,等挑担人来到家门口,称斤带两地买来吃。
那次买的纽子粑里面,还有一种饭豆口味的,小时候,妈妈会把饭豆荚放在米饭上面蒸,饭熟了,饭豆荚也熟了,锅盖一掀开,我会赶紧拿着饭豆荚,迫不及待剥开,吃里面的豆子,生怕错过了。
宿松条子
去年腊月,朋友相邀去她家吃饭,她说今天还请了一个人,好像是我老乡。后来见到这位老乡,原来是隔壁县的,她说你猜我带来了什么,不等我回话,她右手一伸,把东西拿了出来,原来是条子。
这真是一道只属于我们家乡的美味,因为在百度的词条里面,它就叫宿松条子,小时候看香港电影、电视剧的时候,会很好奇,为什么黑道都把警察叫“条子”,条子不是用来吃的吗?难不成这些黑道想把警察吃了?
条子的做法很简单,将豆腐切成长约10厘米,宽2厘米的条状物,放入菜油中炸到颜色金黄就可以了。因炸制时间不宜过长,等于从油锅里“过”了一遍就取出来,所以又称“过条子”。
小时候条子就是春节必备食品,现在依然如是,年夜饭的核心是那道火锅,火锅里的核心就是条子,在准备火锅的时候,就会切开条子,放入开水浸泡一会,等条子变软,捞起挤去水分放入锅中,同肉一起煮,煮沸大概10分钟就可以吃了,如果没有吃完也没关系,因为不管煮多久,它都会保持好吃的味道,所以哪怕吃到正月十五,它依然会让你食指大动的。
艾叶粑
刚刚过去清明,妈妈打电话给我,说要不要给你带点艾叶粑啊,我说算了,租的房子没有冰箱、没有厨房,等下次回家去吃吧。想起往年,如果这时候回到家里,大姐肯定做了很多艾叶粑。采新鲜的艾叶,泡好后,切成碎末,和糯米粉一起做成面团,再包上腌菜、咸肉,放入蒸笼里面蒸,蒸好后,艾叶粑青绿可人,满室艾香,虽然糯米撑人,我还是可以吃下好几个。
篙芭炒面
第一次在合肥吃到茭白肉丝的时候,我很吃惊,这不就是家里的篙芭嘛。虽然身处长江流域,平时都吃饭,可是重阳节那天,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会炒咸面,寓意老人健康长寿。这种咸面味道很重,所以会从河里面采来茭白,放在里面一起炒,整个味道才均衡。我小时候一定会等面冷了才吃,冷油入胃的感觉,特别赞~
芝麻
今年元旦,三姐打电话给我说,家里做了很多芝麻粉,要不要给我寄过来,我说好啊。拿到手上,除了一袋芝麻,还有一瓶白糖,好经典的搭配。
要知道,芝麻的香味是盖不住的,小时候家里有碾,大人从地里把芝麻杆收回家,然后用木棒敲碎,用筛子把芝麻筛出来,我则常常帮妈妈用碾把芝麻碾碎,碾完后就着白糖拌着吃。那种腻在油香里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都很甜蜜。香甜香甜不过如是~
真的不是吃货
纽子粑、条子、艾叶粑、篙芭炒面、芝麻,都是家里的平常小物,所以我真的不是一个吃货。每次看到外面店面大排长龙,我想去买来吃的动力立刻降低为零。唯有偶尔在某个街头巷口,看到一种家乡的美食,会突然想起过去的时光,才会觉得品尝起来独有一番滋味,那时候我勉强算一个吃货吧。
马上到端午节了,去年回家的时候,和姐姐们一起洗粽叶、洗米、包粽子,不亦乐乎,希望今年有空回家。
Panda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