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摘录之前先扯两句,
最近槽点君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动笔写点什么东西了,
不说像文青写那种东西(槽点君也从来不是文青范),
就是我手写我心的文章,
都是要么开不了头下不了手,
要么理一个框架之后就此摆在自己“未完结”的文集里。
思考下,原因有这么几类:
脱离劳心者的环境,退行为消费者
当初在BJ上学和SZ工作的时候,
不说多么活跃,主动输出,
只是会在上学/工作之余去参加各种线下活动、
做一个信息的接收者罢了。
槽点君当时很喜欢把时间耗费在参加活动上,
当被问起有什么爱好时,
一度对外宣称“喜欢勾搭奇葩”。
现在到了六线城市,有了更丰富的反思视角,
可以把当时“奇葩”翻译成大白话:
那些为自己负起全责、自我意识很强、想要联结/影响他人的人。
这种人身上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槽点君也被潜移默化了些许。
就算已经离开SZ,经历了一场省考和半年的抑郁症之后,
在准备公务猿无领导面试时,
槽点君自行在班内做的分享, 和发起的脑洞组织,
都在昭示“不愿成为一个纯消费者而想自己有所作为”的内心呼喊。
然而在时间的冲刷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模拟人生里长时间没有和宅男宅女聊天打屁,
社交圈等级还会下降呢。
槽点君来到这里做公务猿已经有漫长的9个月了。
精神阵地主要靠自己一个人苦苦支撑,
萎缩些许是难以避免。脱离初心,想要装逼
今年一月槽点君在一个心累极了的契机开通这个小号,
是因为感觉到有些感受想写出来,
但不方便用和三次元紧密相关的大号写。
槽点君希望这里成为属于真自我的精神自留地。
最初写作的十来篇的确是这样的,
每次写完都会有很酣畅的感觉。
但渐渐地事情发生了变化:
会强迫自己对根本无感的电影写长评,
还非要组织到一二三的框架里;
会漠视自己的感受,
有情绪变化时忽视了这个树洞的存在而在阴暗的角落默默损耗能量,
导致现在想重整一下今年以来的心路历程却发现四五六月断层了;
会因在三次元的不起眼能量低,
而到二次元哗众取宠(不久前槽点君的一个知乎提问)。。。
重新明确下这个号的功能定位,
不装逼不浮夸,
不告诉三次元任何一个认识的人,
只想作为一个与真自我对话的基地。输入不够,哪来输出
一二三月基本能保持下班后强迫自己阅读的习惯,
也的确发现了对槽点君震撼很大的书,
获益匪浅。
之后的四月整个月生病,中间穿插做行研,
五月上半月生病+省FGW培训+行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纠结心塞迷茫困顿,
五月下半月被病吓怕了强迫自己下班锻炼,以及基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六月巩固锻炼习惯+尝试养成早起习惯+探索steam。
四五六月工作之余的重心放在了更加系统化地生活上。
这也许是件好事吧,
如果放弃健康放弃娱乐放弃社交,一门心思专攻工作和学习,
那这样不均衡的自我强迫注定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还会陷入抑郁。
(已经应验无数次。。。)
但在理清生活系统,固化好习惯的同时,别矫枉过正,
要记得工作/学习/娱乐/健身/社交五个版块同时推进啊。
So,时不时提醒自己吧:
坚守精神阵地,放轻松不装逼,五版块同时推进。
======以下是文摘的分割线========
<pre><code>
摘自《新周刊》20160415期,内容有打碎重新组合
</pre></code>
精神自留地
- “大多数爱书人之所以读书主要不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消磨时间,或者自我进步,甚至不是想C.S.刘易斯说的那样,为了知道他们并不孤独。他们阅读,是为了逃入一个更激动人心、更有价值的世界。在那儿,他们不会讨厌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伴侣、他们的政府、他们的生活。”那不仅仅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那个世界里寻找可能性。
- 在阅读过程中,深度越读者不知不觉地将真实地肌体感受融入阅读过程中。那些早就在纸上的故事能够在脑中创造出生动的想象途径,从而让大脑‘信以为真’——他们并不是在‘旁观’,而是在‘经历’。另外, 不论是反阅读还是深阅读,大脑的被调动程度都高于单纯的工作或玩耍。
- 在发表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基德与卡斯塔诺这样写道“就像在真是生活中一样,文学性小说的世界充斥着复杂的个体,他们的经历复杂,难以看穿,却值得探索。那些充斥着八卦与成见的日常社交在文学小说里也不会被美化——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与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经历的日常却并无不同。而在一般性小说的世界里,风险明显少过真实世界,机会层出不穷,不同经历、不同立场所产生的隐患也被视而不见。”
- 基德与卡斯塔诺将文本划分为两个类别:“作者文本”写作及“读者文本”写作。“被称为‘作者文本’的写作,可以让你成为罅隙的填充着,成为故事的参与者。伟大作家在做的事是将你变成写作者。在文学性小说中哪些不完美的角色,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尽量尝试去理解他人思维”。而被成为“读者文本”的写作则是用来娱乐你的。“‘读者文本’更多见于毛线、浪漫以及惊悚等类型小说中。在这写作品中,作者将你定义为读者。文学性小说则会让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中,你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联想:
没有精神自留地真是要了老命,
会让一个人把所有宝都押在工作/学习/自我成长上。
这些都是需要挥舞着大刀向前冲的领域,
一旦冲不动想休息下,却发现没有容身之所;
更糟糕的情况是一旦遇到不顺,
便会感觉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样,深受打击。
(请自行回想上个月没有足够坚强自我的槽点君被某乎暴民黑出翔之后失眠自我怀疑的往事)
好奇文学性小说什么样,7月份想找本来看看。
解决问题/自我塑造
- “书目治疗师”通过开书单来解决所有人生疑难杂症。因为你所经历的这一切,作家们早已写尽。
- 通过阅读,你得以塑造自己的世界观、趣味或见识。
根据原文上下文,
这里“解决疑难杂症的书”更多是通过书中人物经历,
间接帮助读者“领会-解决”问题。
槽点君平时看的更多是生冷硬邦邦的“how-to-do”类型的书,
该换换口味,沾点人味了,
因为人生大多数面向,
都是要通过感知自己和感知他人来完成的,
而非生硬自我强迫。
感知人性
- 莎士比亚不会使我们变好或变坏,但他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在自省时听到自我。接着,他也许会叫我们如何接受自我及他人的内在变化,也许包括变化的最终形式。
- 阅读是对现实的一种生动模仿。小说所提供的丰富细节、富有想象力的隐喻,以及对角色细致的描写,为大脑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现实复制品”。事实上,一本牛逼的晓说会给予读者前所未有的真实体验:进入他人思维与感官世界的机会。
- 那些经常阅读小说的人,更能够理解和领会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立场看问题。研究者由此反推,更易产生共情的人群,也更喜欢阅读小说。
- “小说除了能够增强人的同情心,更能够扩大我们对他人生命与心灵的认识,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共性。小说甚至可以改变我们对他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晓说都能够让读者进入另一副思想的去壳进行全新的角色建设,只有文学性小说有此功能。”
和大水象的人(溜溜、谷仙)接触的确能感知到TA们有我不具备的东西,
水元素后天加强是槽点君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载体进化
- 在电子时代,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纸上读物,它可以是音频里的迷人声音、视频里的丰富影像,以及电子书里的私人图书馆。只要你愿意,阅读从未离开,它在用一种与科技平行的速度自我进化。
参考“精神自留地”里文学性小说/非文学性小说的定义,
对人有提升作用的并非某一类固定的载体,
而是足够庞大的架构、足够丰满的人物、足够逼真的剧情所塑造出来的世界。
就像幼年小猫睡着状态下挥舞爪子是在演练在三次元怎么捉老鼠一样,
(不知道哪儿看来这么萌的说法)
在这个想象出的世界人可以练习怎么生活。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活出了普通人八辈子的经验,
被人称作“通透”;
对于槽点君这样青春期七年在抑郁症中度过,身心皆大坑的人来说,
去找个足够逼真的世界练习怎么生活,
更多是为了赶上时代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