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正方形框架
关注信息的来源
很多信息并不是中立的,它们是片面的、带有偏见的和劝说性的。
一个汽车广告列出所有竞争对手车的目的不是要说明它的准确性,而是要对广告所要突出的品牌车的优点大加赞扬。所有广告的设计都是要进行说服的, 而不是中立的。否则,它们作为广告将毫无用处了。
举个例子
关注信息源是否客观,如天天看新闻联播与天天看YouTube的大概不会会有不同的世界观。
关注信息中的形容词
要小心新闻中出现的形容词。形容词几乎从不是客观的。它们反映了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态度。
诸如“自私”、“自负”、“轻视”、“卑鄙”、“狡滑”、 “贪婪”、“自夸”等之类的形容词,都是用来让观点更吸引人的,但这些观点有的有具体指向,有的没有。
事实能够自我支撑,但形容词不行。当形容词只是基于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时,作者会把形容词像已验证的事实那样提出来。因此,当你读到这类文章时,可以 算一算“形容分”,然后你就能了解文章来源的可靠 性了。
形容词多的文章难以客观。尤其是那些带有感情的形容词。
关注确认偏误
我们总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加工和处理得到的信息,这个过程是自主的,因 为其自主性,这个过程更难以被思考者自己所察觉。
客观处理信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意识到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观因素相当不容易。大多数 人都熟悉《韩非子》中的寓言《智子疑邻》, 也都知道它的寓意。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 疑邻人之父。”
这是典型的主观绑架信息的示例,同样的信息在进入我们大脑之后走的通路可能完全不同。相同的信息,其中一个可信而另外一个就很可疑,在没有进一步信息提供佐证之前,我 们的大脑巳经为我们预设了答案,但是这答案 显然缺乏理性。
不必感慨什么,我们大脑的结构如此,处理信息的先天习惯如此。大脑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信息进入头脑之后会因大脑中预先形成的 范式而自动组织起来,形成你的观点。通常, 你的观点一定是要配合你原有的范式,甚至要加强原有的范式。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主观过程,如果我们不对此保持警惕,那么我们往往会表现得武断而不可理喻。
不要先入为主的接受信息,在需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