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讲清楚一个道理,影响别人的认知,讲故事是最好的方式。
首先,讲故事符合人的认知模式。
有一种理论叫叙述性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强调的就是,人类有一种把经历“故事化”的本能。一个故事,胜过1000个理论。
例如,人民币汇率到底要不要升值呢?你讲再多的理论他还是将信将疑,但一个广场协议的故事就能让他改变主意。
其次,讲故事符合表达的成本收益原则。
讲故事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表达方式。最凝练的故事就是比喻。
比如,我们可以说,时间就是一条河。我们理解的第一层意思可能是,时间和河流一样,都是朝前流动的。
我们能够理解的第二层意思可能是,河流有时候流得快,有时候流得慢,时间也一样,有时候过得快,有时候过得慢。
我们还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你很容易体会到,当孔子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的时候,他老人家内心奔涌的情思。
最后,讲故事能够打动人心。
李敖说:“讨论是智慧的交流,辩论是无知的相加。”想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就要学会用故事打动人心。
怎样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呢?
你可以学习一下华尔街日报体。
讲正题之前,你从一个小的切口切进去,先讲一个小故事,最好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制造出足够的悬念,然后再慢慢引入正题,在夹叙夹议的过程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讲清楚。
为什么要讲小人物的故事呢?小人物的命运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如,契可夫的小说《女人与狗》。
古罗夫想跟一位刚到当地的女人搭讪。他正在公园里吃饭,那个女人带着一条狮子狗坐在旁边的一桌。他亲切地招呼那条小狗,但到小狗凑近之后又摇着手指吓唬它。直到那个女人脸一红:“它不咬人”。古罗夫趁机请求她,允许他给那条狗一根骨头。于是,两个人就搭上了话。
故事就是这样开头的。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用这根骨头去逗引小狗,再通过小狗接近那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