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修养身心
——读《大学》有感
周口市文昌中学 程铭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与书为伴,富润屋、德润身、书润心,读书给我启迪,伴我成长,成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这次重拾“四书”之《大学》,在21天里伴随着文文老师爽朗的笑声仔细品读,我如沐甘霖,感悟颇多,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宋朝的朱熹说:“《大学》是‘为学纲目’,‘修身治人的底模’。好象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以他书填去’”。由此可见《大学》的基础性、重要性。《大学》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我想:对于一个普通教师而言,暂可不说治国平天下,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修身、齐家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于格物和修身,就是学习知识和修养品德。而最好的进业修身之道就是读书。读书求学,不仅可以启迪心志,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成就高尚的人格,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让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从而努力工作。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我在想:做为一名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 “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 “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的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 “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这两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品国学,思《大学》,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远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21天,又重读了一遍《大学》,但并不意味着读懂了,只是“会读而不是“读会”。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我会更懂《大学》。愿我们在自省、自警、自律中品读经典,修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