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发现一群蚂蚁在“携手合作”。驮着比它身体大几倍的食物,激情四射的往洞口移动。
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幅幅熟悉的画面……
一只蚂蚁,在大自然面前餐风饮露,接受考验,活的滋滋润润。
山顶之巅的无名草或无名树,在四季的交替中更换它们让人看起来似乎如一的外衣:每年春天,重新萌动,重新来过。
我不禁感慨:生命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与四季轮回中的万物相比,我们在时间的打磨下,增长的是所谓的成熟和练达,从而越来越紧的包裹着愈来愈脆弱的心。那些潜意识里的尘垢,常令我们陷入虚无和迷茫”。人生,需要去寻找一种力量,给生命一个存在的意义和注脚。
走进我市的图书室,鬼使神差的走到了《童年》这本书的面前,被它的封面所吸引,或许是潜意识里对童年时光的一种缅怀,让我下意识的快速结账,走人,开始了手不释卷的翻看。
引言
童年,多么温暖的字眼,那里有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放眼四周,阳光照耀的美好……
童年,多么温柔的字眼,那里有和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的回忆,有手捧洋娃娃的欢喜;也有一起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属于我们温馨小屋的惬意;还有偶尔调皮的恶作剧;更有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挫折。
一年一年时光飞逝,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也增多了!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童年也都抹不掉。
走近法国作家儿童文学巨匠玛丽、克劳德夫妇强强联手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些,如今只能出现在成年人回忆中的童真、童趣,去重温那些带着温度的冒险快乐;以及或大或小的挫折体验。
这是一本囊括了世界上56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的传记绘本。记载了他们各个不同期代的童年往事,和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童年》用一种别样的姿态,在警醒着后人:燃尽生命之火,只为活在当下。
接下来,我将从本书向读者传递的人本问题,人生哲学问题;结合积极心理学,从心理疗愈角度入手,去解读这本成功取悦了大人和孩子的奇妙之书。
《童年》:生命的意义,不是虚幻而是坚毅
美国作家,卡洛琳·亚当斯·米勒出版的书《坚毅,培养热情毅力和设立目标的实用方法》一书中,指出坚毅的定义。
真正的坚毅即充满热情的追求艰难目标。那些目标使人感到敬畏和鼓舞,激励人们变得更加优秀,在情感上更加丰盈。勇于承担风险,并且过上他们最好的生活。
卡洛琳·亚当斯·米勒《创造美好的生活》一书中写道,在无数的奖杯与数不清的树立自尊仪式中,长大的许多“千禧世代”。一旦进入职场将是一种灾难。
千禧世代(millennials)是millennigeneration的缩写,是人口统计学家用来描述出生于1980到2000年的一代年轻人,媒体形容他们为“Y世代”。
千禧世代,是二战后婴儿潮世代的后代。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还有美国的反恐战争,是Y世代记忆中的战争事件关键。此事件可等同于GI世代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是婴儿潮世代中的越战。
培养一种持续的热情,并坚持从事这项活动,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而且这样做的唯一回报,常常是对自己的不放弃,感到满意。
而处于千禧世代的大boss们的想法是,假设这类求职者,已经能够学会如何勤奋学习,克服失望,能在无人表扬时坚持下去,那么他们将成为,那种经过训练后能够做好各种事情的员工,将是我们眼中的抢手货。
坚毅品质,是一门新兴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依据。它包括热情,目标设定,自我调节,自信,风险承担及耐性等诸多因素。
当今社会,许多青年人和成年人迫切需要学会,在他们自己身上,或工作场所、或家庭,以及社区内培养更多的坚毅品质。从而帮助他们,将当前平庸的标准,变回到严格的卓越标准。
翻阅这本书,仅仅需要两小时有余。但它给人留下的思考,是深远的:触摸文中一个个鲜活生命背后的点滴成长故事,我们不禁感叹于他们用自己的微笑或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现在与将来生活的同时,更加折服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坚毅品质。
苏菲·罗斯·托普钦,从小被母亲用各种方法来磨练,不让吃饱喝足,整年只让穿单衣,冬天不盖干棉被等等。
她虽然是沙皇的干女儿,俄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童年生活,却在严厉的惩罚和打击中度过。她尽管受尽了凌辱和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仍然是一个活泼的小姑娘。
会说好几种语言,会弹钢琴,会编故事会,写生、画画等。她本着对生活的火热激情 ,57岁的时候,才出版了人生的中小说《苏菲的烦恼》。
大器晚成的她,带给我们的是人性的思索,和成功的喜悦。
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说法。
生能量,即热情,创造力和爱。
死能量,即冷漠,毁灭和恨。
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就是做自己,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掉进了生命的“思想束缚”怪圈之中。都是为了别人活着,却很少知道我能做什么?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童年》:生活的真谛,幸福与财富无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倡导,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主旨就是: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穷人一样可以很快乐。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人。
积极心理学,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的是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构建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
生于1880年的海伦凯勒,两岁时,发高烧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只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曾经的她自残过,打过人。
然而,在父母的关爱、疼惜下,父母没有放弃她,而是给她请最好的家庭教师,给她制定严苛的规定。
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是她生命中的贵人。老师拉着海伦的手,写下一个个物品的名称,并让她去触摸、感知。当天晚上海伦就知道了30个新词。
六个月后,她知道了600个新词,十岁时海伦开始阅读,并学会了用盲文写作。成年后的海伦成为著名作家,讲座人,代表作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此刻,我不禁在心里感叹:这是一本充满魅力的书,书中的人物传记故事,正如本书的封面一样,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能量,使其在心中滋生、蔓延。
这是一本包装精美,封面设计独特的书,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展开来看,很有趣味性和文学性。
书的封面,由生命之色––绿色填充。封面中,一位身穿红色上衣,蓝色裤子的儿童,跃然站立于正中央位置。那屹立眼前的高大粗壮的参天大树,把小男孩儿紧紧包裹。男孩儿的背影是如此的挺拔。我们虽看不到男孩儿的眼神,但眼前折射出无数的通向生命之树的通道,不正说明了:生命充满未知,若努力拼搏,你终将到达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封面的寓意,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正如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意境一般: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世上的路。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反观这本书的内容,无不不渗透着积极心理学的知识。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心理,人际关系,审美体验等。
正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性子慢,喜欢异想天开,讨厌体育,不喜欢交朋友,是老师心目中的落后分子。中学时甚至被老师赶出校门。
幸运的是他家庭幸福,父母都很热爱艺术和科学。而且母亲更是给了他太多的支持与鼓励。
爱因斯坦成年后,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离不开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离不开家人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离不开父母对他的引导和培养;离不开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意志,保持对人类的好奇心;更离不开他创造的勇气和决心。
培根说,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是很少被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只会使他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童年》:对父母的依恋,成就孩子成长的可塑性
多伦多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Ainsworth研究表明:先天的生物,驱动的依恋系统,实际是具有可塑性的。个体依赖行为,在品质上的差异与照看者的行为差异有关。
她还辨认出,最可能产生“安全型”依赖的是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类型。
不同类型的不安全依赖,证明了安全或不安全的关键在于,婴儿与照看者之间的沟通模式。
Ainsworth明确了安全基地概念,并且表明依赖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最初的婴儿无法分辨母亲与其他人,后来被取代为对母亲产生明显的偏爱。在六到九个月之间对母亲的偏爱,此时固化为强有力的纽带。
依恋本身得以固化的过程,体现在婴儿觉得困扰或受惊吓时,逃向母亲的行为中。他们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使用,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而且和母亲重聚时,能主动的靠近她们。
同时发现:婴儿们有相同的发展轨迹,而且婴儿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而不是共性。
尽管从母亲那里得到最多的照料和关注的婴儿,通常是最安全的,但是有一些惊人的例外。使得Ainsworth相信,在养育、照看方面,量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看的质。
健康的发展,依赖于双方在依恋关系中的愉悦程度。
研究表明:那些基于一年的家庭观察,而被评定为“安全型”的婴儿。的确表现出研究者预期的反应:显示出灵活的能力、技能,自由探索又能被“联接”所安慰。
“安全型”婴儿似乎有两种彼此对等的能力:在他们感到安全的时候,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在他们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能自然地从“联接”中寻求安慰。
这些能力,都源自于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遵上所述,本书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些取得傲人成绩和卓越成就的人中,多数人他们虽然先天的资质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一样的父母:父母在养育照看方面,注重的是孩子的质量。
《童年》:成功的典范,离不开终生成长思维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所有人,内心都有一个意念在驱使:时间不存在永恒,他们像点燃的导火索一样活着。就像那么极其普通的日子,也是租借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把这借来的时光统统收缴回去。
他们对生活,永远怀有一种勇敢、无畏,不躲不逃的态度。他们坚信遍布星空中的每一颗繁星:或明或暗,抑或被乌云遮蔽了原有的光彩,都只是暂时的。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天真、执着。
他们深知:像智商,能力、成就,等这些能力,都是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造就的。
拥有着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无论他们的现状是如何悲催,他们都能通过不断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大的突破。
放眼本书中的生活事例,你会发现,但凡在现实生活中,某方面取得惊人成绩的人,多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
成长型思维的人,能更准确地对自身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从而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启发跟指导。
像孔子,从小喜欢模仿各种礼仪,把玩具木板和罐子在面前摆来摆去。
他学习认真,热爱阅读,践行礼仪,17岁就成知识渊博的导师。
他的3000名学生延续了他的教育思想。其影响跨越千年,波及全世界。至今,他的著作《论语》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像巴尔扎克,从小成绩差,校长认为他是懒惰的坏学生。因为他既不爱学习,也不遵守校规。后来一位数学老师,改变了他的命运,数学老师允许他到图书馆去借书。他开始了自己疯狂的阅读生活模式,同时也开始了动笔写作。
成年后,母亲希望他学法律,但他想当的还是作家。最终,他奉献给我们一部人间巨作《人间喜剧》。
总结:
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
哲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教育家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走在追梦的路上,立足于人生的岔路口、转折点,未来:充满挑战,充满未知,充满坎坷,充满激情。
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应该勇敢去爱,绚烂去活。无需刻意,保持本真。用生活的激情和热情,去触碰幸福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