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网购的一摞杂志中,抽看了一部分,大概有五种不同杂志社发行的期刊,看到几个内容很不错的,顺便在网上查看投稿信息。可发现,有几个竟然面临停刊。要知道有些杂志都有大几十年的发行历史了,这让人非常感慨。
不知道什么时候订阅报刊,期刊这样的阅读方式,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我读小学时,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没有办法订阅画报或杂志。但好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是市群艺馆,一楼就是免费借阅的图书馆,记不清多少个周六周天,泡在这里看书。那种凭借好奇在知识海洋里,忘乎所以遨游的感觉,至今想起,都是温馨难忘的回忆。记得在小学的门口,靠近汽车站台的地方,有一个电话亭,里面不仅有公用电话,还摆着满满当当的各种报纸,杂志。候车的人们经常停留在这里,上下学的学生也是一团团的围着,市民们也是流连忘返。由于人气很高,很多退休的老人把棋盘都搬到这里,哪怕身边人流车流鼎沸,大家都能屏气凝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展现非同寻常的定力。这是多么美好的时代。
就读高中时,我有了比零花钱更多的伙食费。当时我在读美术班,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订阅各种画刊,有连环画报,服装设计,漫画等等。由于痴迷美术,也由于集体的习惯,我订阅了连环画报,而且,看后就爱不释手,一发不可收拾。哪怕高中毕业了,也连续订阅了好多年。后来实在是工作专业距离美术太远,间因各种事务的操劳或影响,才停止订阅。但这些积累多年的杂志,在连续搬家多次后,也舍不得扔掉,至今还放在地下室。连环画报没有订阅后,根据该阶段的需求,我又订阅了《幼儿画报》、《儿童画报》,《小牛顿》、《读者》、《特别关注》、《都市主妇》等等。当时我们大院貌似就我一个人,有大量订阅的业务,这是邮政局邮差大叔告诉我的。虽然他每天也会送一些报刊到院前的办公大楼。在这栋大楼里,有一个机关办公室,陈列了一个报刊架,可以看看《楚天都市报》,《参考消息》或本地日报。可以方便大家浏览或借阅。当时,看报纸的人还是很多的,人们手中的手机还是以洛基亚为主,只能打电话或发信息。
由于有订阅报刊的习惯,我对书籍报刊的信息也格外留意。记得在逛街时,发现市中心标志建筑花坛附近,在邮政局旁有个出售各种书刊的大商店。在这里,能够看到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各类期刊,有些过期的还可以打折出售,价格非常优惠。哪怕不买,只是看看,店主也表示欢迎。因此,商店进出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后来,在商场超市进出口附近,也有出售过期杂志的小货架,品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价格优惠得不敢相信。当然我的收获不止于此,而是由于大开眼界,找到了特别喜欢的杂志。比如《都市主妇》。这是每月一本的发行期刊,由于内容丰富,刊本设计宽大厚重,价格也相较贵一些,如果按照计划价格的订阅(我每年都会有订阅经费的预设金额),在目录里肯定连检索都不会去做,可是,当你看到真实的期刊,展现在你眼前,无论内容,色彩,还是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图片设置,连同书本自然飘出的芳香,简直就是一次滋润六感的绝佳体验。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知识是宝贵的,也是极具价值的。不能忽视也深感震撼。然后这本《都市主妇》伴随了我很多年。有一年搬家,实在没有多余的柜子装下积累如山的这些厚本本,这时恰逢朋友夫妇在家中做客,女性友人是一位中学老师,非常渴望的请求我能赠送一些。在考虑传递书籍,犹如传递知识,使其受益的想法中,我很不舍的交给了她。并在心里告诉自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友人非常欣喜,甚至是充满感激,整个过程很有仪式感。这是对知识的推崇与热爱啊!要不何来如此!
随着触屏手机的发明和遍及,人们手中越来越多的握着这个小砖头。然后,街头巷尾的书店,在消无声息的玩失踪。后来电商纵横,网购成风,不仅书店,连带其他行业,也都日渐萧条,门可罗雀。邮政局旁的大书店坚强的撑到了最后一个倒下。从此,本地在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看到展示种类繁多各色杂志的商铺。连很小很小规模的,也没有了。哪里有呢?很多年后,为了促进阅读,新建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摆在陈列架上。这里高大空旷,让人恍惚联想,真像展示历史物品的博物馆。这些期刊杂志,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变成时代的印记,仅供人参观和怀念吗?谁知道呢?
后来不知道怎的,我停止了一段时间的订阅。等我再次想起,开始搜索编码,继续订阅时,发现《都市主妇》停刊了。我不相信,不停的,疯狂的在网上搜索,哪怕过期的期刊,我都要买一些。可是一本都找不到。已经停刊很久了。随即我越发的感受到,这个行业版图,近乎断崖式的萎缩和消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我看地球脉动,看到很多濒危的物种,感到心惊,继而惶恐。看到这些书刊,好像整齐的排着队,走向绝境的深渊。一本本连续发行超过半个世纪的杂志,在时代的宏潮中节节败退,竟无立锥之地,走向灭绝。难道互联网现代的人类,都不需要纸媒这个载体了吗?人类真的都练就了火眼金睛,准备抱着手机死磕,觉得手机能够带来一切。这是行业的悲哀,也是绝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