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04 孟琨
当你的孩子开始问你死是什么,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谈论死亡?答案是肯定的。缺失死亡教育的我们就是因为家长的避而不谈,对死亡一度很恐惧,在遇到麻烦时甚至有孩子想到用死来逃避。白岩松也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实现在有很多国家在孩子幼年时,就会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从来不曾避讳这一话题,而这也正是教孩子们,也包括我们自己,正确认识死亡,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感谢父母、感激每个擦肩而过的生命。
为人父母,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呢?不妨从“死亡绘本”入手,那些优秀的绘本会借助动物或老人等形象,以震撼心灵的方式让我们感知生命,感知那些难以言表的生命与死亡、别离和悲伤。今年遇到新冠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许多家庭遭遇了生离死别,这个时候给孩子讲“死亡教育”的绘本,从另一个角度向孩子诠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帮助孩子们理解人世间的爱,珍惜当下,善待亲人,幼儿阶段的孩子也更易接受。
松居直先生在《孩子、死亡、绘本》这篇文章中说:“该如何面对不久就会到来的时刻,对父母,对孩子,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他在这篇文章中,大段的讲述了柳田邦男说他亲身经历的例子。细古老师是东京的圣路加国际医院的小儿科主任,同时是柳田邦男的朋友。有一天,他工作的小儿病房里一个叫良太的两岁男孩因急性脑炎而紧急住院。良太陷入了深度昏睡的脑死状态。如何让良太八岁的姐姐由加和五岁的哥哥康平,懂得良太的死亡呢?医院里有很多借助动物形象讲述死亡的绘本,于是细古老师带来《獾的礼物》这本绘本,让孩子坐在两旁,用融入感情的声音,慢慢翻动书页读给他们听。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在对孩子读绘本的同时,却无意间对良太的父母产生的重大的影响。在此之前良太的父母一直祈祷良太的身体恢复,但是现在良太的父母平静的接受了良太的分离,接受了良太即将进入天国这一事实。
《獾的礼物》这个绘本故事,以此向孩子诠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这个绘本让我感叹的是,作者能把死亡比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对于一个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再形象不过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