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起的跟论文一样,其实并没有那么严肃……
当今社会,处处透露着浮躁,仿佛一个大气球,一戳就破,里面全是空气。
现代人喜欢干什么?以我自己为例:看网络小说,打游戏,刷微博,追剧。所有的娱乐活动,都紧跟社会潮流和热点,但是也同样的虚浮,没有内涵。
年少时爱读书,那时堪称“饥渴”,文学名著,各种小说,什么都看。那时尚且不能辨别优劣,只是快速的汲取,所幸那时电子产品还不发达,看的都是纸质书,能出版的书籍,至少还是经过一翻考验的。
初中时某次上课,闲来无事写了篇随笔的读后感,老师称赞有冰心的风格。虽然并不清楚冰心先生具体是什么风格,至少知道这是种肯定和赞赏,于是沾沾自喜。对于语文,对于这座,大概自此更加的有自信和热爱了。
可惜学生时代只知道应试写作,并没有产生自我创作的想法,除了写过一些令人发笑的文笔情节都十分幼稚的小说外,没有什么佳作。而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我开始抛弃纸质书,看电子书。
沉迷网络小说大概就像沉迷快餐,像吃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味道口感都不错,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从中汲取到营养,非常难。
我不是很能从专业的角度去批判网络文学,只能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网络小说大多缺少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更多的是看重情节是不是足够精彩,人物刻画是不是足够生动。甚至有些小说只靠立人设,凭借一些老套的情节就能曝火。
什么是经典?我认为经典是经过千锤百炼,历久弥新,每次欣赏都能从中汲取到营养的东西。比如红楼梦,比如现当代国内外的一些名著。可是现代人有多少会去看这些东西?
应试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扬,局限在了他们自己圈定的考纲里,超出考试范围的东西,不仅老师不讲,学生也极少会去自主阅读和拓展。这种高度缺乏自觉性的文化发展,使整个社会看上去都是浮躁的。
所幸最近国家似乎也在开始宣扬传统文化,比如故宫文物的保护,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都是以崭新的形式来宣扬传统文化,只是这种方式,只调动了很少一部分人的热情。
我常欣羡古人的风流,可惜时代的进步让那种精神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我们再也不可能摇头晃脑的读诵四书五经,再也不流行诗词歌赋,这是时代发展必然的结果,也是文化的革新,只是意难平。
其实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传统文化被搁置了,难道这些不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吗?我很难想象,千百年后的人们看我们二十一世纪,会有什么经典文学能够流传下去。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