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法成为别人,幸好也不必成为别人。
无论怎样的理想,都要在现实的打磨中一点点确认它的形状。现实是脚下的路,但这条路通向的远方一定会是理想中的那个远方吗?
不确定,但,只能往下走。
1
一个人带着恐惧这种情绪,照样可以采取行动。
做事甚至不必产生“实际”的结果(写了又删掉),行动本身就会开启“向上螺旋”。最初的行动一旦被激活,身体自然会越来越有力量,做的事也越来越多。恐惧的人,先从“做点没用的事”的行动开始吧!
2
问题:逃避科研任务,又焦虑不安。
你需要接受这一点:你在这个阶段只能拿出1/7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一周只有一天做科研。
无论你有多么不想接受,这都是事实。
那么一开始就认定只能拿出1/7的时间做科研,剩下六天完全属于你,看看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3
悖论:如果你想尽全力证明自己一次,你就必须先安于当下的生活。
关于背水一战,有一些绝境会激发人的勇气,另一些绝境则让人陷入恐慌,反而没法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思考退路是一种更积极和勇敢的策略。
多条路不一定是逃避,认定只有一条路,也可能是一种逃避。
4
提问者光是把问题写下来、理清楚,就好了一大半。
哪有谁真的能替人解决问题,都是提问者自己解决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重复已经做过的考虑。我说“实验”,因为这不是一辈子的决定,很多人拿不定主意是太想要一个“最终”的答案。
5
所谓“在意别人看法”,并不是真的在应对不招人喜欢这件事,而是陷入了对“万一”的纠结。
从道理上否认是没有用的“人家说不定不讨厌你”,“可是万一呢?”
不如索性直面最坏的可能:别人就是讨厌你,然后呢?
乍一看,这种想法更让人绝望,但就像触底反弹,一个人直面这种绝望之后,反倒有能力处理了。
比起问题本身,更可怕的往往是“逃避”。
6
留在一个你怀有强烈抵触心情的行业里,这个选择一定也是具有某种好处的。
列出10条好处,总结一下你留在这个自己“抵触”的行业里得到了什么。
然后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7
“想”作为一个仪式很重要,用来激发工作动力。
但,过犹不及,划分一个专门时段,设定一个“想”的仪式,过完就停。
8
你只负责眼前一年,把未来的一生交给“命”。
算命的人说你会很厉害,那是别人的许诺,却成了你的负担,因为你把自己看成“命”的主宰者。这句话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它是灵验的,那么无论你现在做什么选择,最终都会被“安排”上一条厉害的路。
我认为,站在几十年的时间尺度上,仍是被“世事无常”主宰的。
不要跟算命的人抢生意,未来就姑且信他吧。你要想的是,如果只能安排这一年,这一年你要怎么活。
有些人不是放不下,而是不允许自己放下。
对一些人来说,人生天经地义就是自己的;对于另一些人,人生必须负担的有很多。不是他们不懂得活在当下,而是有着确确实实放不下的理由。不理解这一点的人,也是幸福的;而对于放不下的人来说,一年能拿出一天的假期,就很好了。
改变的工具:
1.去除评价。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那就抓紧这一天好好干,而不是一边干一天的活一边自我谴责:剩下的六天干嘛去了? 先停下头脑里那些“我不好”的声音。
2.改写故事。把一个讲“受到不公正对待、不得不离开”的故事,讲成一个“把握机会、顺势离开”的故事。前者会指向报复(甚至不惜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受损),后者则指向一个更有弹性和前景的变化空间。
职场语境下,“一个弱小无助的我,一个心怀恶意的环境”,改写成“我真的那么弱小吗?我是否也有我的资源、能力、经验或谋略?”
3.人与角色分离。人在不同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不是人的全部,即便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很大比例,也不能将职场角色与一个人混同。比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职业是教师,就默认他在生活中也要处处为人师表。
人生和工作合二为一,固然感人,但实在做不到也不妨分开。
4.短期的确定。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一边想着长远的事,一边让自己先过好这一年。
5.最小行动按钮。破釜沉舟,先跟快递小哥说“一小时后上门”。一个小时内必须准备资料,不想做也没办法。哪怕是写了简历再删,也是在行动。事实证明,一个小的按钮,能引发更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