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极度喜欢看书,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走到哪里,几乎是看到有书就会捧起来看的那种。那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希望我们那座坐落在农村的小学里能像电视上的学校一样有摆着很多很多书的叫图书馆的地方。
因为家庭条件很一般,父母几乎没怎么买过书给我,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从别人那里借的或者哥哥姐姐的,所以书读的非常杂,很多可能都看不懂,但我还是固执的看下去,就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我贪恋着书里的世界,一遍遍在脑子里构筑书里的景象,这给小小的我带来了很多的美好和惊奇。现在想来,我这种近乎痴狂的对于书的渴望如果能延续至今,或许现在也会是另一种光景。而那个没能延续至今的爱好断在了各种偶像电视剧里,再后来被网络和手机填的满满当当,看书便成了很业余的消遣。
关于童话书
我小的时候其实基本没什么玩具的,唯一喜欢的东西就是书。记忆最深刻的一本童话书是从堂姐那里偶然获得的,拿到书的时候,书页已经泛黄了且残缺不全,但我还是爱不释手。记忆非常深刻的原因是那本童话书里所讲的故事跟后来了解到的《格林童话》类的童话书一点都不一样,就好像并不是一本写给小孩子的童话书,因为那些情节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有些难懂,可即使字都认不全,我还是将那本大部分都不太能看懂的童话书反反复复的翻了很多遍。书里有很多个故事是有关于小人国,但内容我大多理解不上来,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书的情节也越来越模糊。只隐约记得书里关于小人的世界描写的非常真实,就好像作者真的去过一个属于小人的世界,抑或是作者真的就属于那个小人的世界,在讲着小人世界里日常发生的日记一般,意识到这一点时是在很多年后。后来家里盖新房子搬东西,那本书就丢失了,这一直成为我心里的遗憾,即使是到了现在我依然对那本书念念不忘,也许是对小时候没有读懂的遗憾,总觉得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神奇的童话书。
关于儿童杂志vs少年杂志
好像是四五年级吧,当时在同学中间很流行的一本儿童杂志叫《童话世界》。虽然叫《童话世界》,但并不是一本童话书,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学生的投稿作品,也有每期的精选故事和连载,也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连载”这个词。书的小编们设计了自己的卡通形象,每一期的扉页都有以他们卡通形象绘制的漫画故事。那时候在我心里,世界上是真的有这样一群人的,他们给我带来了这个新奇的世界。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订阅这本杂志,但是一年的订阅费对于我来说实在太贵了,所以都没有敢跟家里提起过。而第二次激起我这种兴趣的是中学时接触的另一本杂志《疯狂阅读》,不过那时候也没敢每一期都买,只有实在想看的时候,才会买一本,在周五放假的下午,从学校旁边书店里拿到书起就已经开始兴奋了,会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打开阅读,比如摆好舒服的姿势,清理好环境,摆上喜欢的零食,就像是周末最好的消遣一般,成了青春期里简简单单就能获得的幸福。
关于世界名著
上大学后,实在对自己好吃懒做的行为深恶痛绝的时候,或者上课实在太无聊的时候,就会去图书馆看书,所以看过的寥寥无几的世界名著都是在那时候接触的。可能是觉得自己已经上大学了,应该看一些世界名著之类的东西,提高自己的品味,以彰显自己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但事实证明,我可能真的没啥品味,实在是对国外的文学缺乏兴趣,很多作品其实并不能理解好在那里,所以读到后面就好像是为了完成一份任务一样,即使并不能吸引我,但还是会坚持将书看完。遗憾的是,最终这种意志力也消磨殆尽了,我放弃了读世界名著。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本书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乱世佳人》,或者叫《飘》更为准确一点。这是我读过为数不多的几本国外著作里最喜欢的一本,斯嘉丽也成了我最喜欢的女主人公,她的不完美和骄傲,她的自私和虚荣,她的坚强和一步步的成长是那么真实,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被精心雕饰过的艺术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真实的人,这种真实来源于她不完美,在看惯了各种美好善良的的小说里女性形象后,斯嘉丽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她的各种缺点也成了可爱之处,以至于看完的很长时间都沉浸在这本书里。
关于网络文学
在我对世界名著的兴趣消耗殆尽后,另一种文学形式进入了我的视野——网络文学。其实我开始读网络小说之时,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在网络上蔓延好多年了,早已经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笼络了数额庞大的拥护者。虽然因为看不太习惯电子书,最终没有能成为网络小说的痴迷者,但也读过一些比较出名的。其中最让我癫狂的估计就是《盗墓笔记》了。自从小时候的优良爱好被掐断后,就再也没有因为读一本书而痴迷不已的时候了,经常是读几页过好久才会想起来再读几页,过几天又搁置了,所以一本书很可能要读好久才能读完。但《盗墓笔记》是一口气读完了,真的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七本和续篇《沙海》、《藏海花》。那时候是真的喜欢这本小说,经常读着读着就陷进去了,把自己带进了书里的环境,跟着主人公一起出生入死,以至于在读的时候被同学喊,会吓出一身冷汗,随之而来的是被强行脱离开那个世界的深深的落寞感。那段时间最常做的梦就是关于盗墓的,常常会整晚整晚梦见自己在跟书里的主人公盗墓,在梦里经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对于这种可以“实际”体验的机会我其实还蛮喜欢的。那时候宿舍里流行一个叫“答题王”的小游戏,游戏里有一个版块是关于《盗墓笔记》的,在这个板块里我几乎是无敌的,不管出什么问题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答出来;甚至在每日轮流的英语课前发表上面,精心的制作了一份英文ppt来介绍这本小说,怀着一种急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身边的人的心情,好吧,也可能是“强行安利”。
关于科幻小说
最早接触科幻小说其实可以追溯到小学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一本短篇科幻小说集,对于那本书的内容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当时觉得很新奇,科幻小说并不像仙侠剧、美国大片一般玄幻,毫无依据可言,它有着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漏洞百出的科学逻辑,但却并不全是凭空捏造,我觉得这就是科小说的魅力,谁又能知道在遥远的将来书里描写的内容不会真的实现呢?这对于当时年幼无知的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读完那本书,我曾一度分不清书里情节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过,在那个时代的农村,科幻类的小说实在是稀罕的存在,能接触到的机会几乎为零,这也使得我刚刚燃起的科幻之心就在后来长长的时光里被慢慢掐灭了。
科幻小说再次占据我的视野,是大学时《三体》获得雨果奖的时候,也许是年少时的那颗关于科幻的火种又在蠢蠢欲动,也许是被新闻里描写的轰动效果感动到,《三体》从此成了我最想阅读的书单的首位,但是直到毕业后发了第一份工资才买来了全集。一开始读的时候,还是非常费劲的,为了使书里的内容更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作者往往会加入实际的物理理论,对于我这个物理学渣来说真的是灾难性打击,很多地方完全理解不了,但好在这并没有将我击退,凭着也许是小时候残存的一点意志,我还是坚持读下去了。我很庆幸我坚持读完了《三体》,因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开启新的世界,会一次次被作者庞大的架构和脑洞所折服,很多处都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甚至惊叹出声。那个被人类称为“水滴”的三体武器,用一种几乎是碾压性的实力将人类膨胀的自信感碾碎之时,那句像被瞬间击中一般的“面壁者弗雷德里克·泰勒,我是您的破壁人”出现之时,那段人类与四维坟墓的对话,那块外星文明扔向太阳系的“二向箔”都给我带来了无比大的冲击,有那么一瞬间我会觉得,或许世界真的是这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不就是人类世界真实的进化史吗?
我虽然并不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但断断续续从没有舍得放弃,对我来说“书” 也许并不能成为我武装自己的工具,但我愿意为它腾出更多的时间,我喜欢在阅读的时候,为自己架构起来的另一个世界,这让我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要知道,有生之年里我能够用双脚到达的地方是有限的,但书能够带给我的世界却是无限。